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08

020.善知識與精進不放逸

020.善知識與精進不放逸

  有一次,尊者阿難從禪修中起來,去見佛陀報告他的心得:
  「世尊!我剛才在禪修中這樣想:如果能有善知識的引導,解脫涅槃的修行,就完成一半了!」
  佛陀指正尊者阿難說:
  「不要這麼說,阿難!為什麼呢?因為有善知識的引導,必能圓滿完成清淨的修行。我也是因為有善知識的助益,才證得了無上等正覺,然後成為他人的善知識,教導眾生以『依遠離、依離貪、依滅、向於捨』修七覺支、八正道,度化無數深陷於生、老、病、死的眾生,讓他們超越而免於生、老、病、死的。
  又,阿難!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跟隨善知識修學,就有助於信、聞、施、慧等德行的增長與成就,就像月亮從初一到十五漸漸地變圓、變亮一樣。由於跟隨善知識修學,有這樣的方便與利益,所以說,具足善知識,是全梵行者。」
      ※        ※        ※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天,憍薩羅國的國君波斯匿王,來拜訪佛陀,想要佛陀印證他的一個看法。波斯匿王說:
  「世尊!我獨自沈思,認為世尊所教導的正法,可以讓人當生就遠離苦迫煩熱的燒灼;沒有時節的限制,就能自覺自證。佛陀實在是我們的善知識、善同伴,不是惡知識、惡同伴。」
  「是啊,大王!依我教導的正法與戒律去修學,就是結交了善知識、善同伴,而不是惡知識、惡同伴,因為我可以引導深陷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眾生,趣向解脫,成就解脫。
  大王!過去阿難比丘曾經來告訴我,他在獨自沈思時,認為有善知識的引導,就可以算是修行的一半了,我告訴阿難比丘說,有善知識的引導,不只是修行的一半,而是修行的全部,因為善知識能引導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向於捨而修七覺支、八正道的緣故。
  大王!所以,您不能沒有修學的善知識、善同伴,您應當這樣修學。
  大王!要有善知識、善同伴,則不能不依於對善法的不放逸。
  大王!不僅您應當依著不放逸,安住於不放逸,也應當要讓國王的後宮眷屬、文武百官、平民百姓們常常想到:我們的國王依著不放逸,安住於不放逸,我們也應當依著不放逸,安住於不放逸。這樣,國王不但以不放逸護衛著自己,也護衛了您的後宮與庫藏。」
      ※        ※        ※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教導比丘們說:
  「比丘們!在我們自身以外的所有因緣中,除了善知識、善同伴外,我不見有任何其他因緣,能讓惡不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斷除;能令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增廣。
  比丘們!善知識、善同伴,能讓貪欲、瞋恚、貪睡、掉悔、疑惑,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等惡不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斷除;能令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覺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增廣。
  比丘們!相反的,除了惡知識、惡同伴外,我不見有其他外在因緣,能讓惡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擴大;能令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萎縮、消失。」

019.耕一種不一樣的田

019.耕一種不一樣的田

  有一次,佛陀住在一個婆羅門村落外的樹林中。
  村落附近有一個大農場,農場的主人是一位大家都稱他為耕田婆羅墮婆闍的婆羅門族人。
  這天早上,耕田婆羅墮婆闍正在農場工作,指揮著工人們犁田與播種。這農場到底有多大呢?當他們工作完畢收工時,光整理犁田用的器具,就有五百具之多,由此可以想見了。
  耕具收拾妥當後,耕田婆羅墮婆闍開始分派食物,給農場中的工人。這時,佛陀正好路過這個農場,要到村落裡乞食,佛陀看見他們正在分派食物,就停了下來。
  耕田婆羅墮婆闍看到佛陀停了下來,知道佛陀準備向他乞食,但他心中不滿出家人不像他們一樣付出勞力工作,所以不打算布施食物給佛陀,就譏諷佛陀說:
  「出家人!我們種田人,依耕種而有食物吃,從來不必向別人乞食,你也應當自己耕種。耕種就有食物吃,不必向別人乞食。」
  「婆羅門!我也耕種,依耕種而有食物吃。」
  「哦?是嗎?但是,我們沒看見你有耕作的農具,像犁啊、鋤頭啊,耕牛、牛軛、牛鞭之類的,你怎麼敢說自己也耕種,依耕種而有食物吃?
  沒有農具也能耕田?我倒要向你討教討教。」
  這時,佛陀就說了:
  「正法的信心,是我播種的種子;
   所有的善法,是我耕種的良田;
   精進的毅力,是我馴良的耕牛;
   嚴謹的修持,是那甘美的雨水。
   智慧是耕犁,慚愧之心是犁柄,
   專注是韁繩,守護六根的正念,
   就是操作這些犁田工具的高手。
   戒護著自己的言行舉止,控制著自己的食量;
   真理是拔除雜草的利器,解除束縛的休息處;
   精進是最耐負荷的牛隻,帶著我快穩地前進;
   帶我離開束縛到安全處,不再憂苦不再回頭。
   我就是以這樣耕種,不死是這樣耕種的收成;
   當完成這樣的耕種,所有的苦迫也就解除了。」
  耕田婆羅墮婆闍一聽,竟有這種不一樣的耕作,而深受震撼,不由得讚歎起佛陀來,說佛陀才是最會耕田的人,也對佛陀生起了信心。於是,準備了豐富的食物,想要供養佛陀。
  佛陀說法,一向是為了利益聽者,不是為了贏得食物供養,所以拒絕在這種情況下接受食物。耕田婆羅墮婆闍婆羅門只能再次地讚歎佛陀說:
  「瞿曇是最殊勝的導師!尊者瞿曇所說的正法,引導失敗倒下的重新站起來;將隱蔽覆蓋的顯露出來;正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迷路者。我現在就歸依世尊、正法與僧伽。但願尊者瞿曇,接納我從現在起終身為佛弟子。」

018.登頂之美

018.登頂之美

  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遊化,住在城北的迦蘭陀竹園竹林精舍中。而剛出家不久的沙彌阿奇舍那,也在王舍城,住在一處僻靜林中的小屋裡。
  這天午後,奢耶先那王子正好路過那小屋,看見阿奇舍那沙彌,就進屋去拜訪他,並且問他說:
  「賢者!聽說安住於不放縱自己,而且積極熱誠、堅毅精勤修行的比丘,就可以成就專注的一心,是嗎?」
  「的確是的,王子!」
  「賢者!那請就您所知所學,將有關如何不放縱自己,如何積極熱誠、堅毅精勤修行,成就專注一心的方法,都教我。」
  「我沒辦法教你,王子!因為你會聽不懂我說什麼。如果我試著教你,那我會很累,只是徒增我的困擾而已。」
  「賢者!請您教教我吧,說不定我聽得懂呢!」
  「好吧,王子!你聽得懂多少就算多少,不懂的,就不要再問我了。」
  「好的,賢者!」
  於是,阿奇舍那沙彌就將他所知所學的,告訴了王子。
  王子聽了以後,無法接受,顧不得告別的禮節就走了。走前,還對阿奇舍那沙彌說:
  「照您所說的修法,那是絕無可能的,賢者!沒有比丘能做得到!」
  王子離開後,阿奇舍那沙彌就去見佛陀,將這整個經過向佛陀報告。佛陀因而告訴他說:
  「阿奇舍那!像奢耶先那王子那樣的人,一直生活在五欲之樂中,享受著五欲之樂,滿腦子都是五欲之樂,也一直在追求五欲之樂,要這樣的人,對只有透過離欲才能領悟的道理,有所體證或理解,那是辦不到的。就如象、馬、牛,還未被馴服的,無法像已被馴服的那樣。
  又如,有朋友倆相偕登山,一人腳程快,先登頂,從山頂上眺望到遠方優美的景色,回頭將那山頂之美,告訴還在半山腰的同伴。結果,同伴根本不相信,一直要等到他自己也登上山頂看見了,才瞭解。
  阿奇舍那!如果你當時能以這兩個譬喻,向奢耶先那王子解說,那他一定願意信受你的教導,也會相信你。」
  「世尊!我哪有您的說服力呢!」
  接著,佛陀又為阿奇舍那沙彌舉了馴象師以圈綁、餵食等方法,馴服野象為例子,說明如來對弟子們的漸次教導:
  「阿奇舍那!剛出家的如來弟子,還貪著於五欲之樂,就像森林中野性頑強的野象一樣。所以,如來首先教導比丘們守戒清淨,即使對微細的犯戒,也要戒慎恐懼。
  接著,教導比丘們要守護六根,不執取六根所認識的,不執取所喜好的。因為,如果不守護好六根,貪、憂之類的惡、不善法就會趁虛侵入內心。
  接著,教導比丘們飲食知量,要以智慧作這樣的思惟:進食不是為了享樂,不是為了解癮,也不是為了身材的豐滿迷人、窈窕美麗,而是單純地為了維持身體,為了活命,為了治療飢渴之病,為了能達成清淨聖潔人生的修行之緣故,並思考:我應當捨斷舊有的感受,同時,不讓新的感受再生起,健康、無過失,而且舒適地活著。
  接著,教導比丘們不論在日間、初夜、後夜的經行與禪坐,或在中夜的入眠中,都要保持清明,提起正念,以及全然的正知,以淨化一顆還有障礙的心。
  接著,教導比丘們要具足正念正知,不論行、住、坐、臥,眠、寤,肢體的屈、伸,穿衣等等日常生活中的行動,都能具足正知正念。
  接著,教導比丘們要選擇樹林、山上、墓地等僻靜之地獨處禪修。在乞食用餐之後,上身打直,提起正念,盤腿禪坐,遠離對世間的貪愛、瞋恚,遠離昏沈瞌睡、掉舉不安,斷除猶豫疑惑等五蓋,然後修習觀身、受、心、法的四念處,以熱誠的毅力與正知正念,調伏對世間的貪憂。就像將野象圈綁於大柱上,磨掉牠慣於在森林漫遊的野性,讓牠習慣與人相處一樣,修四念處就是為了除去比丘在家的習性與思惟,除去在家生活的憂苦、疲憊與熱惱,為趣向解脫涅槃作準備。
  接著,教導比丘們進一步不雜有欲念來修四念處,以成就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然後以穩固、純淨、光明的禪定之心,成就宿命神通、天眼神通,證知苦,證知苦之集,證知苦之滅,證知滅苦之道跡;證知煩惱,證知煩惱之集,證知煩惱之滅,證知滅煩惱之道跡,而得解脫。」

017.無關年資的非時通達

017.無關年資的非時通達

  有一次,尊者阿難隨侍佛陀來到憍賞彌城遊化,住在城郊的瞿私多園。
  這天一早,尊者阿難準備進城乞食,看看時候還早,就繞道前往附近一處普行派外道駐留的園林。
  到了外道駐留的園林,尊者阿難與眾外道們問訊行禮,一番客套後坐定,尊者阿難聽到其中一位外道這樣說:
  「任何人,只要能保持十二年清淨的梵行,就可以稱為漏盡涅槃的修行人了。」
  尊者阿難不喜歡這樣的說法,但又不確定到底錯在哪裡,無法提出反駁,只好保持沈默,心想佛陀一定知道,回去再問佛陀好了。於是,尊者阿難離開了他們,自己進城乞食去了。
  乞食回來,用餐過後,尊者阿難就去見佛陀,將早上聽到的論點,向佛陀報告,然後提出他的疑問:
  「世尊!在您的教法與戒律中,可以單依出家修學時間,來認定他是漏盡涅槃的比丘嗎?」
  「阿難!在我們的教法與戒律中,單依出家修學時間,是不能認定漏盡涅槃與否的。阿難!有七個通往漏盡涅槃的修行次第,我自己清楚地知道,不只是知道,而且親身體證,然後也這樣教導他人。哪七個呢?那就是信、慚、愧、多聞、精進、念、慧。
  阿難!有的比丘,在滿十二年間梵行清淨,成就這七個修道次第而漏盡解脫,有的二十四年,有的三十六年,有的四十八年不等。」

016.法最尊貴而不是血統──正法中沒有種族歧視

016.法最尊貴而不是血統──正法中沒有種族歧視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的鹿母講堂時,來了兩位婆羅門,一位名叫婆悉吒,另一位叫婆羅墮,他們誠摯地一同隨佛陀出家修學,成為比丘。
  這天傍晚,婆悉吒看見佛陀在屋外經行,趕緊招呼婆羅墮一起跟隨在佛陀後面經行,想藉著這個機會親近佛陀,看看能不能因此而多聽聞一些佛法。
  經行中,佛陀回過頭來,關懷地問婆悉吒道:
  「婆悉吒!你倆真是難得啊,雖然出生婆羅門家族,卻甘願放棄那優渥的居家環境,來過無家的比丘生活,你們有沒有受到族人的責難呢?」
  婆悉吒回答佛陀說,他們確實遭到族人嚴厲無情的責罵。
  「婆悉吒!他們以什麼理由來責罵你們呢?」佛陀繼續問。
  「世尊!他們說:『我們婆羅門有著最尊貴的血統,沒有其他種族能比得上,只有我們婆羅門才有高貴純淨的白皮膚,其他的種族沒有,我們婆羅門出於梵天之口,是梵天真正的子民;梵天的繼承人。不但這輩子是清淨的,下輩子也永遠是清淨的,你們為什麼要放棄這麼尊貴、清淨的身分,去親近那些身分、地位低賤的剃髮沙門呢?』世尊!他們就這樣不停地責罵我們。」婆悉吒回答佛陀說。
  佛陀因而告訴婆悉吒說:
  「婆悉吒!婆羅門們真的完全忘失了過去四姓形成的歷史真相了,才會自以為是梵天真正的子民,以梵天的繼承人自居。即使遠的歷史不談,就拿當生的事實來說,難道婆羅門之女沒有懷孕生子的經驗嗎?哪個婆羅門不是和一般人一樣,經由母親懷胎而出生的呢?怎麼能說自己是最尊貴的種族,是梵天真正的子民,梵天的繼承人呢?持這種論調的婆羅門,實在是所言不實,他們以這樣的理由來責罵你們,是沒道理的,是不光彩的。
  婆悉吒!在我教導的正法修學中,是不需要和世俗一樣看重出身與血統的,也不必仗恃著傲慢的自我優越感,反倒是如果有自以為出身高人一等,因而懷有驕慢心的沙門、婆羅門,就沒有辦法在我教導的正法中有所成就。世俗上雖然有婆羅門族、王族、平民族與奴隸族等四姓階級之分,但在這四種族群中,都有犯殺人、偷盜、淫亂、欺詐、搬弄是非、粗話傷人、虛意奉承、慳貪、瞋恚、邪見等十種惡行的人,也都有離殺人、偷盜、淫亂、欺詐……等修十善行的人。惡行會引生惡報,善行會導致善報,這樣的道理有其普遍性,不會只在哪個族群與階級中才有效。如果惡行引生惡報的現象只存在於王族、平民族與奴隸族之中,善行導致善報的效力只會在婆羅門族內發生,那麼,婆羅門才可以說:『我們的血統是最尊貴的。』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子的。
  婆悉吒!王族中有人供養禮敬阿羅漢,婆羅門、平民、奴隸族也都供養禮敬阿羅漢,阿羅漢才是四姓中的第一等人。四姓中,任何人出家成為比丘,只要依於正法修學,最後都可以成為斷盡煩惱、解脫生死、修行成就的阿羅漢。能成為四姓中第一等人的阿羅漢,是因為他的行為合於正法的緣故,而不是血統。因此,這正法才是人類最尊貴的,現在如此,後世的未來,也還是如此。
  舉個實例來說:我的祖國臣服於憍薩羅國之下,所以,我的釋迦族人對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必須行謙遜順從的臣民之禮,但波斯匿王卻對我供養禮敬,對我行站立、合掌、問訊的謙卑之禮。波斯匿王是不會認為『沙門瞿曇出身於有錢有勢的豪族,而我的出身窮陋卑下,所以應當供養禮敬如來』的,波斯匿王之所以會對我供養禮敬,是因為我的成就正法,是對正法的尊崇,視正法為神聖的緣故。
  婆悉吒!你們大家來自不同種族、不同階層,有著不同的姓氏,出家而過著無家的正法修學生活,日後,如果別人以世俗的眼光,來質問你們的種姓身分時,那麼,你們就回答:『我們是沙門釋種之子』好了,或者,也可以這樣回答:『我們是梵天之子,從其親口所生,也即是從正法所生,是正法的繼承者。』為什麼可以這樣回答呢?因為一般人所認知的梵,是不為熱惱所迫,能徹底觀透世間的智者,這樣,梵其實也就是如來的同義語了。」
  接著,佛陀就為婆悉吒述說了人類社會的形成,以及四姓分立的過程。

015.神射手的啟示──深徹的四聖諦

015.神射手的啟示──深徹的四聖諦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跋祇國首府毘舍離城,住在城北的大林重閣精舍。
  這天,尊者阿難早上準備進城去乞食,一出門,就看到一群來自城裡的離車族小孩,以精舍大門的小門孔作箭靶,正在比賽射箭。
  尊者阿難看了一會兒,只見這些孩子們,個個都是神射手,箭箭都精準地射入了那小門孔內,沒有一支偏離,心中不禁對這麼高難度的技巧感到神奇。
  乞食回來後,尊者阿難去見佛陀,將射箭一事告訴佛陀。
  佛陀因而告訴尊者阿難說:
  「你覺得這些孩子箭箭射入那小門孔內難呢?還是將一根毛分成一百段,拿出其中的一段為箭靶,每一箭都射中箭靶難?」
  「世尊!當然是射中一根毛的一百分之一難。」
  「阿難!但這不會比能對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生起如實的體證還難。
  所以,阿難!應當盡全力來修學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014. 緣起甚深 《阿含經故事選》(第二篇---法)

第二篇 法

014.緣起甚深

  有一次,佛陀告訴一位比丘說:
  「我已不再疑惑,不再猶豫,拔除了像刺一樣的邪見,不再退轉了。心不執著的緣故,哪裡還有個自我呢?我曾經為一位比丘說我所證的法,為他說了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即:有足夠的因緣,就有蓄積力量的成熟,然後有事物的生起,亦即:由於無明而有行,由於行而有識,由於識而有名色,由於名色而有六入處,由於六入處而有觸,由於觸而有受,由於受而有愛,由於愛而有取,由於取而有有,由於有而有生,由於生而有憂悲惱苦、純大苦的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這樣說時,那位比丘無法理解,還有疑惑、猶豫。因為之前他以為自己已經證入,徹底了悟了,現在聽到我說這些他無法理解的道理,反倒讓他生起憂苦、悔恨、模糊、障礙來了。為什麼呢?因為這緣起法,是甚深而不容易完全明了的,更何況進一步做到隨順緣起法,證入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那就更加倍困難了。
  這緣起與涅槃二法,就稱為有為與無為。
  有為,如生、住、異、滅等。
  無為,即不生、不住、不異、不滅,也就是諸行與苦的寂滅涅槃。
  苦的因緣聚集了,所以苦就生起;苦的因緣滅除了,苦就跟著滅除了。就如,一旦斷了接續下一生的因緣,下一生的相續就滅除了,這就叫到了苦邊。
  比丘!什麼被滅除了呢?就是苦被滅盡了,不留一點殘餘。
  當所有的苦都被滅除、停止、清涼、止息、沈沒了,就是所謂的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        ※        ※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拘樓國,住在首都劍磨瑟曇。
  尊者阿難獨自在靜室禪修,起了這樣的思惟:
  「這緣起真是奇特、甚深啊!緣起所展現的亦是甚深!但對我來說,我能夠看得明明白白,倒不是那麼的難。」
  傍晚禪修結束後,尊者阿難來見佛陀,將他禪修中思惟的心得,向佛陀報告。
  佛陀聽了以後,糾正尊者阿難說:
  「阿難!不要這麼說啊!為什麼呢?這緣起是極甚深的!緣起所展現的,也是甚深的!
   阿難!眾生對緣起不能真切、如實的了知,不能覺了通達,因此而令他們像織布機將布織得緊密交錯,像叢生蔓草般地交纏糾葛,一直吵吵鬧鬧、迷迷糊糊地一生度過一生,不能超越生死流轉。阿難!由此可以證明,緣起是極甚深的!緣起所展現的,也是甚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