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5, 2008

030.佛陀受了風寒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住在一位名叫提婆比多婆羅門的芒果園中,而尊者優波摩那為佛陀的侍者。
  那時,佛陀受了風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找來尊者優波摩那,對尊者說:
  「優波摩那!我受了風寒,引起背痛。請你穿好外衣,拿著[金+本],到提婆比多婆羅門家去,為我要一些熱水來。」
  「好的!世尊。」
  尊者優波摩那來到提婆比多婆羅門家,默默地站在門外。
  這時,提婆比多婆羅門正在廳堂中理髮,看到尊者優波摩那站在門外,就問道:
  「外面這位穿長袍的出家尊者,你默默地站在門外,要乞討什麼嗎?」
  「住在芒果園的阿羅漢、善逝,受了風寒,背痛得厲害,你有治療的熱水或藥物可以施捨嗎?」
  聽尊者優波摩那這麼說,提婆比多婆羅門就布施了一滿[金+本]的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並且差人擔了熱水,隨尊者優波摩那到世尊的住處。尊者優波摩那以油為佛陀塗身,再以熱水泡洗,然後以溫水調和酥蜜飲下。有了這樣的處置,世尊的風寒與背痛,就緩和下來了。
  隔天一早,提婆比多婆羅門來探望佛陀。
  一番問候寒暄後,佛陀問:
  「婆羅門!你們怎樣修婆羅門法呢?例如,布施什麼人可以獲得大果報?在什麼時機布施,布施什麼東西,才是殊勝的福田?」
  「瞿曇!我們婆羅門最有成就的聖者,稱為三明婆羅門。要成為三明婆羅門有三個條件:是博記多聞的好老師、有純正的婆羅門血統、相貌端正。能布施三明婆羅門的人,可以獲得大果報,而隨時布施飲食與衣物,就是最殊勝的福田。」
  接著,提婆比多婆羅門反過來問佛陀說:
  「瞿曇!你認為怎樣才是真正的婆羅門?如何才是三明成就?布施什麼人可以獲得大果報?怎樣才是布施的適當時機?怎樣布施才是殊勝的福田?」
  「婆羅門!善知解脫,解脫一切貪的人,才是真正的婆羅門。得三世了然的宿命通、能見諸趣眾生的天眼通、斷盡煩惱的漏盡通之人,是成就三明的聖者。能隨時布施這樣的聖者,有最大的果報,是最殊勝的福田。」

029.就像接連中了兩支毒箭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蘭陀竹園,告訴比丘們說:
  「比丘們!一般人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有修有證的聖弟子,也有樂的感受、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他們之間,有什麼明顯的差別呢?」
  「世尊!您的教說,是我們學習正法的根源,也是我們學習正法的嚮導與依靠,請世尊為我們解說,讓我們遵循您的教導來實踐吧!」比丘們請求道。
  「比丘們!一般人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裡禁不住地生起悲傷憂愁、痛苦怨嘆,繼而憤怒迷亂而失去理智。這時,有兩種感受會交相增長蔓延,那就是『身受』與『心受』。這種情形,就像有人中了一支毒箭,接著馬上又中了第二支,成了苦上加苦的雙重痛苦。怎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一般人的無知,讓他們歡樂時,就縱情享樂,成了欲貪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痛苦時,則生氣不悅,成了瞋恚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在不苦不樂時,則渾沌不明-- 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變化、餘味黏著、終是禍患、必須捨離等,沒有真切如實的證知,成了愚癡煩惱的奴隸而不自知。這樣,當他快樂時,就被快樂所牽絆;痛苦時,就被痛苦所牽絆;連不苦不樂時,也被不苦不樂牽絆著,這就是深陷貪、瞋、癡;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牽絆的一般人。
  比丘們!有修有證的聖弟子就不一樣了,當他們遇到生理上的各種苦痛,甚至於有致命之虞時,心裡不起悲傷憂愁、不痛苦怨嘆、不憤怒迷亂,所以不會失去理智。這時,他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身受』,而沒有『心受』。這種情形,就像只中了一支毒箭,不再中第二支。當他們有樂受時,心不染著,所以不會成為欲貪煩惱的奴隸;有苦受時心不染著,所以不會成為瞋恚煩惱的奴隸;在不苦不樂時,對苦、樂兩種感受的生成原因、消失變化、餘味黏著、終是禍患、必須捨離等,能真切如實的證知,不會成為愚癡煩惱的奴隸。這樣,當他有樂受時,不為樂受所牽絆;有苦受時,不為苦受所牽絆;不苦不樂時,也不會被不苦不樂所牽絆,這就是解脫了貪、瞋、癡;不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牽絆的聖弟子。」

028.文荼王的喪妻之痛

佛陀曾經這樣教導比丘們:
  「有五件事,所有的人,包括女人、男人;在家或出家,都應當時常拿來自我警惕:
   我會變老;我不能免於變老。
   我會生病;我不能免於生病。
   我會死亡;我不能免於死亡。
   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有離我而去的時候。
   我所做過的惡業,終究是會由我來承擔。
  這樣,可以警惕以年輕力壯、沒病痛、能活著、能擁有、心存僥倖作惡而自豪的人,免除他們的沉迷與行惡,引導他們走向出世的修學之路。」
      ※        ※        ※
  摩揭陀國阿闍世王登基後第八年,佛陀入滅了。
      ※        ※        ※
  摩揭陀國的文荼王,對他的第一夫人跋陀十分寵愛。
  有一天,跋陀夫人去世了,噩耗傳來,讓文荼王哀痛不已,整天不吃不喝,不理朝政,憔悴邋遢地守著跋陀夫人的遺體,還交代他的親信侍從官披亞卡,將夫人的遺體浸泡在麻油槽中防腐,以方便他時時看望。
  披亞卡特別去訂製了一個大鐵槽,按文荼王的意思辦了,但心想,這樣下去實在不是辦法,應當幫國王找一位可以親近的沙門或婆羅門,來幫國王拔除心中的憂鬱之箭。
  那時,尊者那羅陀正好在摩揭陀國的首都華氏城遊化,住在一位長者的竹林園中。尊者那羅陀是一位博學識廣,辯才無礙,善於教化的大阿羅漢,深受當地人的敬重。
  於是,披亞卡向文荼王稟報,建議國王去見尊者那羅陀。
  文荼王同意了,差遣披亞卡先向尊者那羅陀求見,展現了當時王者敬重沙門、婆羅門修行者的風氣。
  尊者那羅陀也同意了,願意隨時接受文荼王的來訪。
  文荼王一行人莊嚴的車隊,來到了竹林園外,大家下車步行進入園內,見到了那羅陀尊者。一番問訊禮敬之後,尊者那羅陀說了:
  「大王!不要因為那些像夢境、泡沫、雪堆、幻影般無常不實之事起憂愁,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等,世間一切眾生,有五件事最不可得。哪五件事呢?那就是:讓我不老、不病、不死、所擁有的不失、不滅,這是世尊的教說。
  大王!一般不曾聽聞這個道理的人,當他老了、病了,遇到親人死了,所擁有的失去、壞滅了,他不去想這些情形又不是只有自己才如此,是一切眾生都一樣的,因而憂愁、苦惱、哀痛不已,甚至於搥胸號泣、食不知味、憔悴邋遢、反應遲鈍而陷於迷亂。如此一來,徒增親友的擔憂、怨敵的歡喜。這就像中了浸泡過毒液的憂愁之箭,全然是自尋煩惱。
  又,聽聞世尊教化的賢聖弟子們,他們深知一切眾生都無法避免老、病、死、失去、壞滅,如果自己因此而憂愁、苦惱、哀痛,搥胸號泣、陷於迷亂,只是徒增親友的擔憂、怨敵的歡喜,賠掉了自己的健康,甚至於因而喪命而已。能這樣思惟,便能拔除那浸泡過毒液的憂愁之箭,解除生、老、病、死的災患苦惱了。」
  對尊者那羅陀的這一番教說,文荼王聽進去了,便詢問尊者那羅陀:
  「這個法門的名稱是什麼?應當如何修?」
  「這就叫作除去憂愁禍患法門,應當從每一個念頭的思惟來修。」尊者那羅陀回答說。
  「真是如您所說的,是除去憂愁禍患的法門。為什麼呢?因為我聽了以後,所有的愁苦都解除了。」文荼王作了這樣正面的回應,同時,邀請尊者那羅陀,能常到王宮教說,以使國家人民多多獲益,並且勸請尊者能將這個法門廣為教化流傳,使之永存於世。
  最後,文荼王表明要歸依尊者那羅陀。
  「大王!不要歸依我,應當歸依佛。」尊者那羅陀說。
  「誰是佛呢?」文荼王問。
  「大王!迦毘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出家學道,修道成佛,號釋迦文,是您應當歸依的佛。」尊者那羅陀說。
  「現在釋迦文佛在哪裡?離這裡有多遠呢?」
  「釋迦文佛已經入滅了。」
  「怎麼這麼快就入滅了呢?如果釋迦文佛還在世上,不論多遠,我都要去見釋迦文佛。」
  然後,文荼王起身,合掌長跪,發願今生歸依佛、法、僧伽,願為在家佛弟子。

027.有愛就有痛苦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舍衛城裡有一位婆羅門居士,他所鍾愛的獨子死了,使他深受打擊,因而丟下工作,茶不思飯不想,常常到他兒子的墳前思念悲泣,幾乎就要崩潰了。
  這天,這位婆羅門居士漫無目標地走著,正好來到祇樹給孤獨園,就進去拜見佛陀。
  佛陀見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樣子,便問他原因。
  婆羅門居士將他失去愛子的事,悲傷地向佛陀訴說了。
  佛陀聽了,回答婆羅門居士說:
  「正是這樣啊,居士!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
  「瞿曇!怎麼這樣說呢?瞿曇!你應當知道,如果有了愛,就有快樂啊!」
  佛陀再三地說,婆羅門居士再三地反對,然後不滿地離開了。
  婆羅門居士走出祇樹給孤獨園,看到一群人正在路旁賭博,心想:賭博人大多比較聰明,我來請他們評評理。
  結果,那群賭博的人都同意婆羅門居士的看法,認為如果有了愛,就有快樂。婆羅門居士聽了很滿意,點頭離去。
  這件事,在市井小民的茶餘飯後裡傳開了,還傳進王宮,到了波斯匿王的耳裡。
  波斯匿王也質疑佛陀的教說,就去問末利皇后。
  末利皇后是虔誠的佛弟子,深知佛法,所以回答大王說:
  「是啊,大王!正是這樣啊,大王!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
  「末利!當弟子的,一聽到傳言中老師怎麼說,就附和了。沙門瞿曇是你的老師,所以你就跟著附和。」
  「大王!不相信的話,你可以自己去問世尊啊,派人去也可以。」
  於是,波斯匿王派一位名叫「那利鴦伽」的婆羅門,去問佛陀。
  佛陀告訴那利鴦伽婆羅門說:
  「那利鴦伽!我問你,如果有一個人,他的母親去世了,或者父、兄、姊、妹去世了,是不是會哀傷崩潰呢?所以,可見得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
  從前,這舍衛城裡有一對恩愛的新婚夫妻,只是不久後,夫家家道中落,為娘家所嫌棄。有一次,妻子回娘家,娘家的人逼她改嫁,丈夫知道了,不願意妻子被奪,結果,丈夫殺了妻子,然後自殺殉情。那利鴦伽!從這件事也可以知道,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
  那利鴦伽婆羅門將佛陀所說的,帶回去稟報波斯匿王,證實了末利皇后的說法。
  這時,末利皇后更進一步地為國王作了解說:
  「大王!你愛你的兒將毘琉璃嗎?」
  「愛啊!」
  「大王!如果毘琉璃有個三長兩短,那你會怎樣呢?」
  「末利!如果毘琉璃有個三長兩短,我會愁慼、哭泣、憂苦、煩惱、懊悔。」
  「大王!所以,有知有見、全然正覺的世尊會說:『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
  大王,同樣的,你的愛臣尸利阿荼、愛女婆夷利、愛妃雨日蓋,或者領土迦尸與憍薩羅有了無常變化,你也會愁慼、哭泣、憂苦、煩惱、懊悔的,由此更可以證明:『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
  大王!你愛我嗎?」
  「愛啊!」
  「一旦我有個三長兩短的,大王會怎樣?」
  「末利!那我一定會愁慼、哭泣、憂苦、煩惱、懊悔。」
  「大王!想想這些情況,就不難知道確實是『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慼、哭泣』了。」
  「太精彩了,末利!太不可思議了,末利!世尊智慧的洞察與所見,是多麼地深徹啊!
  來吧!末利!幫我把禮敬前淨身用的水拿來。」
  於是,波斯匿王起身,漱口、洗手腳,整理衣服,露出右肩,向佛陀所在的方向合掌行禮,然後三稱「禮敬世尊」。

026.苦從哪裡來?

有一次,佛陀在恆河中游北岸的末羅國遊化,來到一個叫做「優樓頻螺」的村落,住在附近的樹林裡。
  當地的驢姓村長,聽說佛陀來了,想到佛陀常教導人知苦、滅苦,心中有著幾分的仰慕,也嚮往能親自聽個究竟,就前往拜見請益。
  驢姓村長禮見佛陀後,問佛陀說:
  「世尊!聽說您能為人解說苦的成因,以及如何滅除,這真是太好了,請世尊慈悲,也能為我解說。」
   「村長!我如果以『過去如何如何』、『將來如何如何』來為你說明苦的成因、苦的滅除,那麼,你或許會相信,也或許不信而可能徒增你的疑惑。村長!現在我們都坐在這兒,我就舉眼前周遭會發生的事,來為你說明吧,你要好好聽,仔細思惟了。」
  「好的,世尊!」
  「村長!你想想看:你會因為你們村裡的哪個人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而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嗎?」
  「會的,世尊!」
  「然而,村長!是不是你們村裡的任何一個人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時,你都會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呢?」
  「不會,世尊!」
  「村長!同樣是村中的人,為什麼你對某人會,而對其他人就不會?」
  「世尊!會讓我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的那些人,是因為那是我所眷愛、關切的人,我對他們有欲愛的緣故,反之,則是跟我無關的人。」
  「村長!所以依此而類推於過去與未來,可知眾生的種種痛苦,不論過去發生的,現在存在的,或是將來產生的,一切皆以欲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
  「世尊!這真是個殊勝的比喻啊!世尊!真是稀有啊!世尊!您說:『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真是巧妙的解說啊!
  世尊!我有一個兒子,名叫智羅瓦西。有一次,智羅瓦西在外過夜,隔天,我起了個大早,馬上派人去探望他。當我派遣的人還沒回來通報的等待期間,我只能情緒低落地老是念著『希望智羅瓦西沒事』。」
  「村長!如果智羅瓦西出了事,那你會不會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
  「會啊,世尊!」
  「所以,村長!從這件事也可以瞭解到『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的道理。
  村長!在你還沒認識智羅瓦西的母親前,你會對她有欲愛之情嗎?」
  「不會,世尊!」
  「是當你認識她之後,才有欲愛之情產生的是吧,村長!」
  「是的,世尊!」
  「村長!如果智羅瓦西的母親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你會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嗎?」
  「會啊,世尊!」
  「村長!這也可以讓你瞭解到『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的道理。
  村長!如果心中有四種愛念,當這四種所愛念的無常變化了,那麼,就有四種憂苦生起;如果有三種、兩種、一種愛念,當所愛念的起了無常變化,就會有幾種憂苦生起。
  村長!如果都沒有愛念,那麼,就不會有憂悲惱苦了。
   沒有愛念的人,
   不會有憂悲惱苦;
   沒有憂悲惱苦的人,
   如出水蓮花般的超脫。」
  當世尊這樣解說時,驢姓村長當場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疑惑,不再畏懼,合掌對佛陀說:
  「世尊!我已經超越了。從現在起,我歸依佛、法、僧眾,願意終身為佛弟子,請為我見證。」

025.人心不足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的祇樹給孤獨園。
  尊者阿難在一次的禪思中,體悟到:世間人的欲望是很少能滿足的,也很少有人帶著對欲望厭患之心而去世。能知足,能對欲望厭患而去世的人,那是太難得了。
  傍晚,尊者阿難結束禪修後,就去禮見佛陀,將他在禪思中的體悟,向佛陀報告。
  佛陀告訴尊者阿難說:
  「是啊!是啊!正是這樣。
  阿難!過去,有一位名叫『頂生』的聰明轉輪王,他擁有大軍,也擁有輪寶、象寶、馬寶、寶物、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等七寶,又有著上千位勇猛的兒子,自在地統治著一大片延伸到大海的廣大領土,而且懂得以王政而不以武力酷罰治國,百姓生活得十分富裕安樂。
  阿難!過了很久,有一天,頂生王心想:我目前擁有閻浮洲這片廣大的領土,人民眾多而且富裕,也有七寶與千子,我還想要整個王宮有積到膝蓋的寶物財富。
  當頂生王擁有整座王宮積到膝蓋的寶物後,過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要統領西方另一片叫瞿陀尼洲的富裕地方。
  當頂生王統領了西方瞿陀尼洲後,過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要統領東方另一片叫弗婆鞞陀提洲的富裕地方。
  當頂生王統領了東方弗婆鞞陀提洲後,過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要統領北方另一片叫鬱單曰洲的富裕地方。
  當頂生王統領了北方另一片叫鬱單曰洲後,過了很久,有一天,他又想:傳說天界有一個叫三十三天的地方,現在,我已統領了人間的四大洲,我想要到三十三天去看看。
  頂生王以神通力到了三十三天,見識到那裡殊勝的環境。隨後,頂生王進入了三十三天的集會堂。三十三天的領袖『天帝釋』,尊重他是一位有威德的轉輪王,連忙起來禮讓他半座,讓頂生王坐在他的旁邊。此時,頂生王的外貌,除了眼睛之外,變得和天帝釋完全一樣。
  過了很久,頂生王心想:我有七寶、千子、寶物,統治著人間的四大洲,現在來到三十三天,又得到天帝釋的半座,而且,除了眼睛外,我的外貌也和天帝釋一樣殊勝,我何不將天帝釋趕走,奪取另外的半座,這樣一來,我就成了天上人間自由自在的統治者了。
  阿難!當頂生王這樣想時,不知不覺地掉回原來人間的閻浮洲,失去了上三十三天的神通力,而且還得了重病。
  臨死前,有大臣來問:
  『大王!如果有人來問我,頂生王臨終時交代了些什麼,我該怎麼回答?』
  『你應該這樣答:頂生王得到了閻浮洲,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有了七寶,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有了千子,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有了大量的寶物,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得到了瞿陀尼洲,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得到了弗婆鞞陀提洲,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得到了鬱單曰洲,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能見識到諸天集會,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頂生王具足五欲享樂,還感到不滿足而去世。如果有人問,你就這樣回答好了。』」
  接著,佛陀說:
  「即使珍寶如雨般的下,欲望仍然無法滿足;
   欲只帶來苦而沒有樂,有智慧者當如是知。
   即使得到無量的黃金,猶如大雪山一般高;
   也不能一一得到滿足,有智慧者當如是想。
   即使有天的殊勝五欲,也不以這五欲為樂;
   這樣斷貪不著欲的人,是圓滿覺者的弟子。」

024.作福不嫌多,但用於解脫

有一次,佛陀來到憍薩羅國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天,憍薩羅國波斯匿王盛裝前往禮見佛陀,請求佛陀及僧團能在舍衛城住上三個月,接受他的供養。
  佛陀默許了。
  波斯匿王就在王宮外面,搭建了一座大講堂,並要求朝中的大臣們,也一起發歡喜心供養。
  在一次飲食供養後,波斯匿王對佛陀說:
  「世尊!我曾經聽世尊說:布施給畜生,可以得到以百計的福報,布施犯戒人為千,布施持戒人為萬,布施離欲外道為億,布施向須陀洹則難以計算,更何況是須陀洹以上的聖者了。我今天供養了世尊及眾比丘僧,因此,所獲得的福報與功德,應當是難以計算的。今天,我已經算是功德圓滿了。」
  佛陀聽了,告訴波斯匿王說:
  「大王!不要這麼說!作福是不嫌多的,你怎麼能說已經功德圓滿了呢?為何說作福不嫌多呢?因為眾生的生死輪迴,實在長遠得難以計算。
  在很久以前,我們住的地方有一位名叫『地主』的大王,皇后名叫『日月光』,太子名叫『燈光』。燈光太子長得十分端正,後來出家修道成佛,並且陸續度化了八十億眾成阿羅漢。
  地主大王在太子成佛後,迎請燈光如來入宮親自供養,並且發願終身供養如來及八十億眾的阿羅漢,獲得了燈光如來的默許。
  地主大王充分供養了燈光如來七萬年。
  燈光如來入滅後,地主大王又建了許多寺廟、寶塔,持續供養其他阿羅漢,直到他們一一入滅,並且也為這些阿羅漢的遺骨建塔廟供養,這樣又過了七萬年,直到燈光如來所傳的佛法消失了,才去世。
  大王!那位地主大王不是別人,就是我的前身。那時,我七萬年供養如來,七萬年供養舍利,只想以此所作的功德,在生死中得到福報享用,而不曾修道求解脫。大王!你知道嗎?當時所作的福德,到現在已經全部耗盡了,連毛髮般大小的福德也沒留下來。怎麼會這樣呢?正是因為,生死輪迴長遠得難以計算,以致在那麼長的時間中,再多的福報都會被耗盡,不留一絲一毫。
  所以,大王!不要說:今天我作福已經功德圓滿,你應當說:今天我所有身、口、意的所作所為,都要趣向解脫,我不求在生死中享用福報,但求能得到長遠無量的安樂。」
  波斯匿王聽了佛陀這番教說,不由得毛骨悚然地害怕起來。一陣悲傷哭泣後,以手抹掉眼淚,向佛陀頂禮,承認自己的過失。他說:
  「世尊!我真是太愚笨了,請世尊接受我的懺悔!我以五體投地之禮,表示我改過的心意。以後,我不會再那樣說了,請世尊接受我的懺悔。」
  「太好了,大王!你能懺悔改過。我接受你的懺悔,以後不要再那樣說了。」
  這時,在大眾中,有一位名叫迦旃延的比丘尼,起來讚歎佛陀對波斯匿王的勸勉,並且以自己的前世為例,印證應當趣向於解脫,而不是求在生死中享用福報的教說。她說,三十一劫前她的前世,是一位名叫「純黑」的差使,他在野馬城供養當時的式詰如來,供養後,發願要以這樣的功德不墮三惡道,來世見佛聞法而得解脫。她就是以這樣的因緣,今世得遇釋迦佛,從而修道得解脫的。
  佛陀讚歎她是聲聞弟子中,信解脫第一的比丘尼。

023.金縷衣的布施

有一次,佛陀來到故鄉迦毘羅衛城遊化,住在城南的尼拘律園精舍中。
  一天,佛陀的姨媽摩訶波闍波提,拿一件親手縫製的嶄新金縷黃色衣,要布施給佛陀。
  佛陀告訴她說:
  「瞿曇女!這件衣服應該布施給僧眾。布施給僧眾,便是供養了我,也供養了僧眾。」
  但是,摩訶波闍波提再三地執意要佛陀收下,佛陀也再三地要她布施給僧眾。
  這時,站在佛陀後面,執扇搧佛的尊者阿難說:
  「世尊!請您收下吧。世尊!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女照顧您很多,既是您的姨媽,又是您的奶媽與養母,世尊在生母過世後,就是由她哺乳養育您長大的啊。」
  「是啊,阿難!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女確實照顧我很多,在我母親過世後,養育我長大。
  阿難!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女也因為我的緣故,歸依了佛、法、僧眾,不疑三寶,不疑苦、集、滅、道,離殺、盜、淫、妄、酒,成就了信、戒、施、聞、慧。如果一個人想要以終身禮敬與供養生活所需用品的方式,來報答讓自己歸依佛、法、僧眾的恩人之恩澤,那是報答不了的。
  再者,阿難!能布施十四種個別眾生,有大功德,大福報。這十四種是:如來、辟支佛、阿羅漢、向阿羅漢、阿那含、向阿那含、斯陀含、向斯陀含、須陀洹、向須陀洹、離欲外道、精進的修行人、一般人、畜生。阿難!如果布施給畜生,可得到的福報大小為一百,那麼,布施一般人為一千,布施精進的修行人為十萬,布施離欲外道為十萬億,布施向須陀洹到阿羅漢的聖者,則為無量,布施辟支佛也是無量,更何況是布施如來了。
  再者,阿難!對七類僧眾的布施,有大功德,大福報,即使僧眾中可能雜有不精進、有名無實的惡比丘,也一樣有大功德,大福報。這七類是:一、布施如來在世時的比丘、比丘尼僧眾。二、布施如來入滅不久後的比丘、比丘尼僧眾。三、只布施比丘眾。四、只布施比丘尼眾。五、指名特定的比丘眾、比丘尼眾。六、指名特定的比丘眾。七、指名特定的比丘尼眾。
  阿難!布施給任何特定的個人,所得的功德與果報,再怎樣也不會大於布施給僧眾的。
  再者,阿難!有四種布施:一、由行善法的清淨施者,布施給行惡法的邪惡受者。此類布施,因施者而清淨。二、由行惡法的邪惡施者,布施給行善法的清淨受者,此類布施,因受者而清淨。三、由行惡法的邪惡施者,布施給行惡法的邪惡受者,此類布施,施者、受者都不清淨。四、由行善法的清淨施者,布施給也行善法的清淨受者,此類布施,施者、受者都清淨。」

022.貧窮的財主摩訶男

 有一次,一位容貌、形色絕妙的天界眾生,到祇樹給孤獨園問佛陀說:
  「什麼東西火燒不掉?風吹不散?
   即使大地全毀了,也不會流散?
   連專門搶奪別人財物的惡王與盜賊,也搶不走?
   哪種寶藏始終不會亡失?」
  佛陀回答說:
  「福分是火燒不掉,風也吹不散,
   惡王與盜賊,任他搶也搶不動,
   即使大地全毀了,也不會流散。
   福分樂報寶藏,始終不會亡失。」
      ※        ※        ※
  有一次,佛陀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一天近午時分,憍薩羅國波斯匿王來見佛陀,佛陀招呼他說:
  「大王!都中午了,您從哪裡忙完過來的?」
  「世尊!今天舍衛城有一位名叫摩訶男的大財主去世了,他的財產沒有兒子可以繼承,我就是去接收他的財產,剛忙完過來的。
  世尊!您可知道他有多少財產嗎?光黃金就有八百萬,白銀更是不計其數。可是,世尊!您知道嗎?這麼富有的大財主,吃的竟是發酸的雜米粥,穿的只是三片粗麻布縫成的衣服,乘坐的是一輛老舊破車,車子的遮陽傘蓋,還是樹枝、樹葉搭成的。不曾聽說他會布施給沙門、婆羅門,也不見他幫助過貧窮、急難的人,每次吃東西時,一定關起門來,不讓那些人看到。」
  「大王!這樣的人,不是堂堂正正的人,不論他多富有,充其量也只是個卑賤的窮人罷了。有財富而自己不用,也不供給家人使用,不用來體恤僕役、結交朋友,也不用來供養沙門、婆羅門,以廣植讓自己生天的福田,不做這樣正當的花用,財富也無法一直留在身邊,不是遭國王沒收,就是落入盜賊之手,或者毀於火災、洪水,再不,就是被自己不喜歡的繼承者接收。
  大王!財富不作正當的分配運用,就等於是沒有用的東西一樣。就像在一個無人能到之處,有一池甘美甜淨的水,但沒有人能夠享用,最後,漸漸乾涸消盡,又有何用?
  所以,大王!應當善用自己的財富,讓自己、家人、僕役、好友能夠受用而喜樂,並且布施供養沙門、婆羅門,廣植自己生天的福田,這樣,才能使財富成為有用的東西,而不致於到最後變得一場空,浪費了有用的財富。」
      ※        ※        ※
  有一次,一位名叫郁伽的大臣來見佛陀,告訴佛陀說:
  「真稀有啊,大德!此地的財主彌伽羅,真是富有啊!」
  「郁伽!彌伽羅長者怎麼個富有法?」
  「大德!他擁有上億的黃金,白銀就更不計其數了。」
  「郁伽!這些黃金、白銀,算得上完全是他實在的財富嗎?我不是說這些不是財富,但是,郁伽!你所說的這些財富,是火、水、王、賊、怨敵、繼承者所共有的啊。郁伽!只有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捨財、慧財等七種財富,不會與火、水、王、賊、怨敵、繼承者所共有。」

021.彌醯的獨修挫折

 有一次,尊者彌迦奢羅問佛陀:
  「世尊!怎樣才是獨住?怎樣又是有同伴同住?」
  佛陀回答說:
  「彌迦奢羅!當眼等六根,認識了色等六境時,如果因合意、可愛、愉悅而誘發了欲愛,以致對境界喜悅、讚美而念戀不忘,這就是生起愛染心了。一旦有了愛 染心,就有了障礙繫縛。像這樣,被喜悅、愛染繫縛的比丘,即使獨自在樹林等僻靜處居住,也還是有伴同住,為什麼呢?渴愛就是他的同伴。
  反之,如果對合意、可愛、愉悅的境界,不喜悅、不讚美、不戀著,沒有愛染而心不被繫縛,這樣的比丘,即使與其他比丘同住,或住在一般人的村子裡,也叫作獨住,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渴愛這樣的同伴。」
      ※        ※        ※
  有一次,佛陀遊化到摩揭陀國境內的闍鬥村,住在村落外的菴婆林內,尊者彌醯為佛陀的侍者。
  這天一早,尊者彌醯進入闍鬥村乞食。回程時,路過金鞞河邊,看到一片環境幽雅的菴婆林,心想:這片林地地勢平坦幽靜,又有清澈的河水流過,對一位精進的修行人來說,實在是一個理想的好地方,我應當來這裡修行,好好精進一番。
  尊者彌醯回去吃飽後,就收拾了隨身物品,將坐墊披在肩上,來向佛陀請求允許他前往。
  然而,當時只有尊者彌醯隨佛陀同住,其他比丘都還沒到,所以佛陀要求尊者彌醯暫緩幾天,等其他比丘到達後再離開,以免身旁沒有侍者。可是,尊者彌醯卻等不及趕著要去那個他認為的好地方,所以對佛陀說:
  「世尊!您已經是個解脫者了,應修應證的,都已修已證,再也沒有什麼作為可以對您有所增益了。而我呢,當修當證的還很多,如果能到一個好地方,讓我好好地精進修行,一定會很有進步。請世尊允許我離開,到那一片菴婆林去精進吧!」
  佛陀還是希望尊者彌醯暫緩離開。可是,堅決的彌醯尊者,仍然作了第三次請求。這時,佛陀只好說:
  「彌醯!你一再說要去精進修行,我還能說什麼呢?就隨你的意願去吧!」
  辭別了佛陀,尊者彌醯來到那片幽靜的林地,選在一棵樹下禪修。
  禪修中,尊者彌醯還是禁不住生起欲念、恚念、害念等三惡念來。此時,尊者彌醯心想:怎麼會這樣呢?我這麼有信心地出家精進修學,還是斷除不了這三惡念的染著。想著想著,尊者彌醯又想念起佛陀來了,所以又回去見佛陀。
  見了佛陀,尊者彌醯將他在獨修中,不禁生起三惡念的情形,誠實地向佛陀報告。顯然,從進入解脫修習的層面來看,尊者彌醯還不夠成熟,沒有能力獨修,所以,佛陀說了:
  「彌醯!有五法,可以讓尚未做好修行解脫準備的人,趨於成熟:
  一、親近善知識,在善知識指導下修學。
  二、遵守波羅提木叉,舉止符合威儀,即使對微細罪,也以戒慎恐懼的態度遵守。
  三、熟悉佛法各種法義、論理,並且深入理解、接納。
  四、堅定精進,主動學習各種方法,以斷除自己的惡行,增長善行。
  五、善觀生滅無常,成就趣向滅苦的智慧。
  彌醯!有了這五法的修學後,還要繼續修習四法:
  一、修習不淨觀,以斷除貪欲。
  二、修習慈悲觀,以斷除瞋恚。
  三、修習入出息念,以斷除散亂心。
  四、修習無常想,以斷我慢。
  彌醯!如果能夠親近善知識,有善知識的指導修學,那一定能夠勤修禁戒,遵守波羅提木叉,舉止符合威儀,對微細罪以戒慎恐懼的態度遵守;熟悉佛法各種法 義、論理,深入理解、接納;堅定精進,主動學習各種方法,以斷除惡行,增長善行;善觀生滅無常,成就趣向滅苦的智慧;勤修不淨觀斷除貪欲;勤修慈悲觀斷除 瞋恚;勤修入出息念斷除散亂心;勤修無常想斷我慢。
  彌醯!如果比丘修得無常想,必定可以由此而建立無我想,若比丘得無我想,就能夠由此而斷除我慢,成就涅槃解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