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遊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有一位名叫焰摩迦的比丘,起了一個錯誤的念頭,對人說:
「依我理解世尊的說法,解脫的阿羅漢一旦命終後,流轉生死的『我』就斷滅無餘,一無所有了。」
其他比丘知道焰摩迦比丘這麼說後,都紛紛跑去勸他:
「焰摩迦學友!佛陀不會這樣說,請你不要誣陷世尊、誹謗世尊!你應當趕快拋除這樣的邪見。」
然而,焰摩迦比丘一直不認為他的想法是錯的,對來勸他的比丘們說:
「諸位尊者,我這樣說才是對的,你們都不對!」
比丘們眼見說服不了焰摩迦比丘,就去向尊者舍利弗求援。
尊者舍利弗瞭解了原委後,找了個空,專程去見焰摩迦比丘。
見了面後,尊者舍利弗首先澄清他的耳聞,當面向焰摩迦比丘問道:
「焰摩迦學友!你曾說:『依我理解世尊的說法,解脫的阿羅漢一旦死了以後,流轉生死的我就斷滅無餘,一無所有了。』對嗎?」
「確實是這樣,學友!」
「焰摩迦學友!讓我來問你一些問題,你要照你想的回答。
五蘊中的色,是不變的常呢?還是無常?」
「舍利弗學友!是無常。」
「如果是無常的,會生起苦,是苦嗎?」
「是苦。」
「若是無常、苦,那是變易之法了。多聞的佛弟子,會對這變易之法的色,認為這色就是我,或者認為這色是我所擁有的,或者認為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嗎?」
「不能,舍利弗學友!」
「五蘊中的其他四蘊:受、想、行、識也一樣。
再來,五蘊中的色,是從前世,經今生,到來世的主體;在生死流轉中來來去去的『如來』嗎?」
「不是的,舍利弗學友!」
「那受、想、行、識是如來嗎?」
「也不是的,舍利弗學友!」
「那異於色有如來嗎?異於受、想、行、識有如來嗎?」
「沒有,舍利弗學友!」
「或者,色中有如來嗎?受、想、行、識中有如來嗎?」
「沒有,舍利弗學友!」
「如來之中有色嗎?如來之中有受、想、行、識嗎?」
「沒有,舍利弗學友!」
「離開色、受、想、行、識,其他處有如來嗎?」
「沒有,舍利弗學友!」
「焰摩迦學友!世尊體證法,親證真實,在真實中,無所執著、無所施設,你怎麼會說:『依我理解世尊的說法,解脫的阿羅漢一旦死了以後,流轉生死的我就斷滅無餘,一無所有了。』呢?這樣說對嗎?」
「不對,舍利弗學友!」
「焰摩迦學友!既然如此,那之前你為何要那樣說呢?」
「舍利弗學友!之前,我因為無知,所以那樣說,現在聽了你的解說,已經斷除先前的邪見,體悟正法了。」
「焰摩迦學友!如果是這樣,那你說說看,假如現在有人問你,解脫的阿羅漢命終以後怎麼了,你會怎麼回答?」
「舍利弗學友!我會這樣回答:解脫阿羅漢的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的,因為無常,所以是苦,解脫阿羅漢的苦已經息滅、寂靜、清涼、永沒了。」
「善哉!善哉!焰摩迦學友!正是應該這樣回答。為什麼呢?因為解脫阿羅漢的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的,無常,所以是苦的,所有無常、苦的事物,都是生滅變化的,不存在著永恆不變的主體,可以說常、說斷的。」
經過了尊者舍利弗這番開導,焰摩迦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
接著,尊者舍利弗又為焰摩迦比丘說了一個譬喻:
「如果有人與一大戶人家的主人結怨,為了報仇,就混入這大戶人家充當卑微的僕人,每天晚晚睡早早起,隱忍屈辱,全意奉承取悅主人。當取得主人信任後,在主人對他毫無戒心之下,就一刀取了主人的性命。
焰摩迦學友!那位仇家,一開始就決定要謀害大戶人家的主人,而大戶人家從來就不能覺察,不是嗎?」
「正是這樣,舍利弗學友!」
「如果,一開始大戶人家就知道那人想要殺害主人,而加以防範,那麼,那大戶人家的主人就不會遇害了,不是嗎?」
「是的,舍利弗學友!」
「所以,焰摩迦學友!愚癡無聞的凡夫對自己的五蘊有了是常、是安穩、不病、是我、我所的想法,對他愛惜保護,最後,終於會被執著五蘊的這個仇家所害,就像那大戶人家的主人,被假裝僕人的仇家所害了都不知道一樣。
焰摩迦學友!多聞的佛弟子對自己的五蘊,觀察他多病、像爛膿包、像刺、像殺手,是無常、是苦、是空,非我、非我所,對五蘊不起執著、不領受,就能自證涅槃:知道生死已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該作的都已完成,不再有往生下一輩子的後有愛了。」
這番深入的譬喻解說,更讓焰摩迦比丘進一步斷除了所有煩惱,證得了解脫。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一○四經》、《相應部第二二相應第八五經》。
二、比對故事第六五〈遍尋不著瞿低迦的識〉中說的:「解脫就像熄滅的火、斷了根的樹一樣,於未來世永不復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 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焰摩迦比丘說「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漏盡比丘身壞命終斷滅無有」到底錯在哪裡呢?如果從尊者舍利弗的問 答教說中去探索,就更能把握焰摩迦比丘說「更無所有」的真正意涵。尊者舍利弗從五蘊的無常、苦,引入無我的教說,凸顯了焰摩迦比丘錯誤的癥結在於「我 見」,他以為從前生、今生到來生的生死流轉中,有一個不變的主體我(又稱為「如來」)在流轉,一直要到成就阿羅漢,在阿羅漢命終時,這個主體我才斷滅。這 樣的觀念,當然不符合佛陀所教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緣起法。
三、「如來」,為印度傳統的名詞,有兩個含意:(一)佛陀的另一個稱號,表示證入一切法實相的聖者、恰如其分的說法者,一切佛都是證同樣的 真理而來的意思。(二)眾生「我」的別名,指從前世來,又到後世去,在生死中隨緣而來來去去,如是如是沒有變異的生命自體(參考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 第一二至一四頁),一般在「十四無記」中的「如來死後有」,以及故事中尊者舍利弗說的「色是如來嗎?」所指的「如來」,就是這個意思。
四、生死流轉中,有個不變異的自體「如來」,這是「常見」。看不到因緣相續的前後變化關係,這是「斷見」,兩者正是非緣起的兩個極端。其 中,「斷見」與「寂滅、止息」有何不同?簡單來說,前者是沒有能力洞察接續因緣,以為就此憑空消失了的中斷,而後者卻是「此滅故彼滅」,真正止息了生命根 源(「集」)的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