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5, 2009

083.質多羅居士的不必相信佛陀所說

有一次,耆那教教主尼乾若提子率領著他的沙門團,來到質多羅居士的家鄉磨叉指陀山地區遊化。尼乾子知道質多羅居士是當地有影響力的富紳,就打算要吸收他成為自己的門徒。
  質多羅居士知道了尼乾子的意圖,就主動去見他。
  大家見了面,問訊寒暄後,尼乾子問質多羅居士說:
  「居士!對於沙門瞿曇所說:『有無尋無伺的禪定,有尋與伺的止息。』你相信嗎?」
  「大德!對這件事來說,我不必相信世尊所說。」
  尼乾子知道質多羅居士是在家佛弟子,聽他這麼回答,以為質多羅居士已經不再信服佛陀了,覺得是吸收這位地方富紳為弟子的機會來了,不禁以十分激賞的口氣,傲然的神情,對著他在座的弟子們說:
  「看!眼前這位質多羅居士,是多麼的正直!多麼的誠實!多麼的開明不呆板保守啊!
  居士!有人以為,如果能夠止息尋、伺,就能以網子捕捉住吹過的風;以拳頭阻斷恆河水流,而我呢,則是在行、住、坐、臥中,能常常保持著智慧之見。」
  「大德!您認為『信仰』應該在前面呢?還是『智慧』?『信仰』與『智慧』哪一個較為殊勝?」質多羅居士開始反問尼乾子。
  「居士!應先有『信仰』,然後才能生出『智慧』,但若兩者相比,『智慧』應該較為殊勝。」
  「我說,大德!只要我願意,我隨時可以離感官的欲樂,離所有的不善法,進入有尋有伺,感受因『離』而來的踊動之喜與溫馨之樂,而安住於初禪; 也可以進一步將尋伺平息下來,內心轉而沈靜與專注,並由這樣專注的定力,引生踊動之喜與溫馨之樂,無尋無伺而安住於第二禪;也可以再進一步止息喜而進入第 三禪,安住於第三禪;也可以更進一步捨樂與苦進入第四禪,安住於第四禪。大德!我已經有這樣的能力,哪還需要去『相信』任何一位沙門、婆羅門所說的:『無 尋無伺的禪定;尋與伺的止息』呢?」質多羅居士終於更明確地說出他真正的意思了。
  這時,尼乾子才知道自己沒弄清楚人家的意思,有被耍了的感覺,不禁生氣地說:
  「大家看看!這位質多羅居士,是多麼不正直啊!多麼不誠實!多麼的虛偽啊!」
  「大德!你剛剛不才讚美我正直與誠實的嗎,怎麼才一轉眼,就又反過來說我不正直、不誠實呢?如果剛才說的是對的,現在說的就是錯的,反之亦 然。剛才你還說:你在行、住、坐、臥中,常常保持智慧之見的,怎麼連這一點小事都弄不清楚?那就更不要提能知道,或者能做到那些超越常人能力的事了。
  大德!如果我提一個問題問你,你有能力給予肯定的解說與回答嗎?不只一個問題,甚至要對十個問題,都能一一給予肯定的解說與回答,你能嗎?如果不能,又怎能想來這裡引誘我當你的門徒呢?」
  尼乾子聽了,無顏以對,趕緊收拾行囊,率徒眾離開了。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五七四經》、《相應部第四一相應第八經》。
  二、「無尋無伺的禪定」,就是指第二禪的境界。「尋、伺」,為玄奘法師的譯法,早先鳩摩羅什大德譯為「覺、觀」,《雜阿含第五七四經》的原 譯,就作「覺、觀」,《相應部第四一相應第八經》菩提比丘英譯本作「thought and examination」。大體來說,「尋」是較大範圍的心念注意區,「伺」是注意區內的專注核心(檢查)點。
  三、《雜阿含第五七四經》中,只提到質多羅居士能入第二禪,而《相應部第四一相應第八經》中,還說到質多羅居士也能入第三、四禪,但故事的 核心是第二禪,質多羅居士已經親證「無尋無伺」的第二禪定境界,是確定的。既然已經親證了第二禪,所以,對第二禪「無尋無伺」的現象,就已經不再是「信、 不信」層次的問題了,因此質多羅居士回答說,他「不必」「信」,《雜阿含第五七四經》原經文為「我不以信故來也」,雖然轉了一個彎,但意思還是清楚的,只 是尼乾子一心想拉攏質多羅居士,已經預設了立場(也是一種「我執」),受自己期望的干擾,不能以無我的開放心胸聆聽,自然聽不出弦外之音,而無法會意了。
  四、故事的結尾,《相應部第四一相應第八經》說是質多羅居士起身離開,而不是尼乾子。個人以為,論敗者離開的合理性較高,故採《雜阿含第五七四經》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