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1, 2008

四圣谛──苦圣谛

(1)
这一次开示的题目也是四圣谛。今天让我们讨论第一圣谛──苦圣谛。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一些统计。

(2)
有一次,佛陀以指甲挑起些少泥土问道:
「诸比丘,你们认为哪一者比较多:是我指甲上这一小点泥土比较多,还是大地(的泥土)比较多?


「世尊,这大地肯定比较多。跟大地比较起来,该一小点泥土微不足道、无法比较、甚至算不上(大

地的)其中一份子。」
「同样地,诸比丘,人死后再投生为人的很少,但人死后投生到地狱的则多得许多。」
佛陀解释人死后投生为动物与饿鬼的情形也是如此。佛陀知道这点,因为他能够看到。

(3)
该些统计是否已经变了?现代的统计是否比较乐观?可惜却是更不乐观了,因为一直以来人类的素质

与行为都在不断地腐败。佛陀知见这点后再解释,而且何时何地我们皆可找到支持这一点的证据,例

如在报纸上与电视里。
但为何该些统计是如此?为何人类无可避免地都会投生到地狱、投生为动物或投生为饿鬼?佛陀说:

「诸比丘,因为他们还未知见四圣谛。是哪四者?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导向苦灭之道圣谛

。」
你们是否认为自己是在该些统计之外?你们是否认为自己很安全,因此不需要理会四圣谛?请回答我

的问题。

(4)
我们时常认为该些统计只是与别人有关。如果我们不这么认为,我们的作为将会不一样,而该些统计

也会不一样。但很自然地我们会把一切都想象得美好,因为愚痴是很自然的。佛陀以四种良马的譬喻

来解释这一点。这四种马受到良好的饲养、受到良好的训练、源自优良的品种:不是一般平凡的马。

佛陀解释,第一种良马只须见到马鞭的影子就会受到激励以遵从指示工作。但第二种良马只有在马鞭

碰到牠的皮时才会受到激励。第三种必须在感到马鞭打到肉时才受到激励,第四种则在狠打之下才会

受到激励。佛陀说,同样地,第一种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只须听到某某处某某人患了病或逝世就会受到

激励而停止放逸,开始潜修佛法。但第二种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必须见到有人患了病或逝世才会受到激

励。第三种人只有在见到亲戚或族人患了病或逝世才会受到激励,第四种人则在自己遭受严厉、剧烈

、要命的痛苦才会受到激励。

(5)
当然也有一种马是无论怎么狠打也绝不会受到激励以遵从命令的。在此佛陀并没有提到这种马,因为

这不是良马。同样地,无论听闻、看见、亲身体验多少痛苦也不会学习的人不能称为受到良好教育的

人:这种人是佛陀所称的愚人。佛陀解释,该愚人见到稚嫩的婴儿面孔朝下俯卧、沾满了自己的粪尿

;该愚人见到一个男人(或女人)活了八十岁、九十岁或一百岁、老朽、犹如屋脊般弯曲、驼背、依

靠拐杖支持、虚弱蹒跚、青春不再、老掉牙、白了发、头发稀松、头顶光光、皱纹满面、四肢斑斑;

该愚人见到一个男人(或女人)患了病、痛苦、病得死去活来、躺在自己的粪尿之中、由某人扶起、

由别人放下;该愚人见到一个男人(或女人)已经死了一天、两天或三天、肿胀、流出脓液,但是该

愚人依然不会透过身口意行善。
这时代的贪欲已经被神圣化,因此这种愚痴当然更恐怖,因为许多实相已经被覆盖:病人被藏在医院

里;死人得到化妆、迅速火化;而且提及这些事被认为消极。甚至有些父母被知照老、病、死的实相

并不适合让孩子们知道,反之神化故事、迪斯尼乐园与流行歌曲则没问题,透过运动比赛来增长对身

体的虚荣与自大则被积极的鼓励──(被视为)国家的财富。

(6)
该些马受到主人的马鞭激励,人类则受到痛苦之鞭激励。苦是第一圣谛,即苦圣谛,是一切的起点。

什么是苦?佛陀解释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也是

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
巴利圣典 解释,苦圣谛是四圣谛的第一项,因为它粗显且为一切众生所共有而易于明白。

(7)
要了解苦的本质的其中一个方法是观察对苦的两种反应。佛陀解释 :「当某人受到痛苦击败、其心受

到痛苦控制,他就会忧伤流泪、搥胸痛哭、心烦意乱,或者他会向外追寻(心想):『有什么人懂得

能够帮助灭除痛苦的片言字语?』」第一种反应是耽乐于痛苦(以扩大它),另一种则是尝试对治它

(以减轻痛苦)。

(8)
我们都见过这一点。我们自己或某位亲爱的人生病或死亡时,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感到心烦意乱。子女

生病时,父母感到心烦意乱;父母生病时,子女感到心烦意乱;妻子生病时,丈夫感到心烦意乱;丈

夫生病时,妻子感到心烦意乱;朋友生病时,朋友感到心烦意乱;师长生病时,学生感到心烦意乱;

自己生病时,我们也感到心烦意乱。病情越严重,痛苦就越强大;死亡发生时,我们甚至会精神失常

。许多父母永远忘不了孩子的死亡,许多子女一年又一年地为父母的死亡忧伤,丈夫则为过世的妻子

感到忧伤不已等等。有些人因为这种忧伤而开始酗酒、忽略了工作与自己,最终这种精神上的病导致

身体上的病。事实上,有些人因为忧伤而患上癌症、帕金逊症或心脏病,甚至死于忧伤;即使动物也

会如此。
透过对贪欲、青春、健康与生命的现代世界性正统信仰,因体验痛苦而产生的迷惑变得非常糟糕,变

得越来越难以对治。这是至深的愚痴(迷惑的思想与价值),无可避免地导致更迷惑──愚痴带来更

多的愚痴。

(9)
然而,佛陀解释,也有些人并不耽乐于痛苦,不太迷惑,会寻求解决的方法。这种人在世界各地皆可

见到。去问任何一位医生,他都会告诉你们在医院有些非常罕见的病人会开始探索生命,开始阅读报

纸以外的东西,开始讨论与温布尔登无关的事物。不幸的是这是非常罕见的,而且许多人在痊愈之后

就把它给忘了──直到下一次生病为止。当所患的是致命病,或在死亡边缘,或亲爱的人逝世时,这

种具备建设性的反应有时会发生,也就在这时候人们开始修禅。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拨出以前认为没有

的时间。即使如此,这种反应非常罕见,因为它的根基是与自然相反的智慧──智慧是不自然的。

(10)
老、病、死之苦显而易见,然而生之苦却较少获得理解,或许该说是较少为人接受。人们并不甚了解

怀孕(对孕妇,尤其是对胎儿来说)充满剧烈的痛苦。圣典形容胎儿的极苦,以及生产的折磨。看一

看刚出生的婴儿,看那你们不曾见过的痛苦面容。但我们并不看那面容,而只看到「我的儿子」、「

我的女儿」与「我」,假装出生是一件美妙的事,虽然每个人都知道那是痛苦的景象、痛苦的声音、

痛苦的气味及痛苦的触觉;老、病、死这些其它人生大事也是如此。
解释堕胎之苦时,圣典说胎儿受到切割、肢解所经历的痛苦甚至不适合朋友、亲密者与同伴看见。保

密这一切实相是人类的无明,但依据现代世界性已神圣化的贪欲来说,提及这些实相存在就等同犯了

无可宽恕的滔天大罪──说实相的人必须非常的谨慎。

(11)
接着还有佛陀形容为怨憎会之苦。佛陀解释 :「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讨厌的、不愉快的色尘、声尘

、香尘、味尘、触尘或法尘,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怀恶意者、心怀伤害意者、心怀扰乱意者、心怀危

害意者,那称为怨憎会。」
这种苦纯粹是体验苦受,在一生之中不断地发生,分分秒秒地发生。但这比较复杂,因为它依靠我们

的感想。举例而言,使得我们不断地移动四肢的身体不适、捕鼠器中死老鼠的景象、小孩哭泣的声音

、杀虫剂的气味或无糖咖啡的味道。我们或许会说这些东西产生痛苦,但这是因人而异的。

(12)
有些人不断地移动四肢,这可以是心散乱的征象,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执着自己的身体。再看一看那些

曾经修禅及培育身体方面的自制力的比丘们,观察他们几乎不曾移动四肢。他们的禅修已经减轻了对

身体的执着。这是为何圣典说身体苦受的作用是导致愚人忧虑。
接着有家庭主妇设下捕鼠器。开始时她对见到死老鼠感到不悦,但接着想一想、随着进一步的行法运

作,它变成了乐受:「终于捉到你了!」她也可能会对杀虫剂的味道感到快乐,因为它代表她的死对

头蚊子与蟑螂的死亡。我们都曾见过小孩子们如何乐于互相弄哭对方,而众多现代教条之一是自以为

是且武断地指责人们咖啡中的糖。如是:「某人的肉成为另一人的毒药。」

(13)
感受苦的多样化也可以在佛陀形容的爱别离苦之中见到。这纯粹与前者相对。前者是与不喜爱的相遇

,这一项则是与喜爱的分离:例如母亲在早上把儿子送进学校;儿子在学校假期时怀念着在学校和他

一起游玩的同学而感到无聊。泊车票也是苦,因为我们必须与自己可贵的金钱分离,却得不到任何欲

乐回馈,这是为何付所得税也是苦。迷失(与熟悉的事物分离)是苦,赌输钱是苦,遗失钱包是苦,

发脾气是苦,找不到锁匙也是苦。

(14)
佛陀也解释求不得苦。佛陀解释那是追求得不到的东西 :「会遭受老、病、死、愁、悲、苦、忧、恼

的众生内心生起这样的愿望:『希望我不会遭受老、病、死、愁、悲、苦、忧、恼,希望我不会老、

病、死、愁、悲、苦、忧、恼!』」

(15)
所求者即是希望或期望得到之物。每个人都希望不会老、病、死等;丈夫希望怀孕的妻子会生个儿子

,其怀孕的妻子则希望生个女儿,他们两者都希望孩子是个美丽的天使、心地善良、聪明有礼、永无

病痛等。他们的失望始于生产的惨痛经历,而且随着孩子的一生继续下去,因为孩子也跟他们一样必

须遭受老、病、死;老妇女希望医生能够医好她那可怕的关节炎,但痛苦还是持续下去,因为那是老

化的症状;医生看到所有的病人都遭受痛苦,心里希望自己能够为他们解除一切的病痛,然而这是一

场败仗;农夫一时希望天下雨,一时又希望天不下雨,但雨神却随心所欲而为;我们追赶公交车却赶

不上;狗儿想要获得餐桌上的食物却被斥骂。在整个人生,每一天,甚至分分秒秒之中,我们都从一

个期望去到另一个期望,而且这些期望几乎都不曾如我们所愿地实现。无论失望的痛苦是大是小都是

苦。

(16)
看回佛陀对苦的分析,我们就会了解苦是与人生不可分离的一部份。这是为何佛陀解释生是苦时,他

最终是指仅只是投生已经是苦。佛陀解释 :「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诞生、产生

、生起、诸蕴的显现、(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诸处的获得,诸比丘,那称为生。

」无论投生到哪一界都是苦。投生到欲界天与梵天界时,我们时时刻刻所体验的只有极强的乐受,但

还是有痛苦的,因为我们必定有寿终的时刻,其时不知又会投生到哪里。

(17)
我们可以持续不断地讨论各种痛苦,但圣典解释:「即使(某人花了)许多个大劫,要毫无遗漏地说

出每一种苦是不可能的,因此世尊说:『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五取蕴是色、受、想、行与识

:没有五取蕴,苦就不存在;有了五取蕴,苦就不可能不存在。
我们都能够了解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与求不得,但只有少数能够了解五取蕴这一词。(

我们之中多数一听到「五取蕴」这一类的词句就感到痛苦。)
五蕴是生命的五个层面。佛陀以许多层面来形容生命:这有视其对象是谁,以及其原因何在。举例而

言,佛陀因此形容生命为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佛陀形容生命为十二处:眼

处与色尘、耳处与声尘、鼻处与香尘、舌处与味尘、身处与触尘、意处与法尘;佛陀形容生命为五蕴

,也形容生命为只有二法:名与色(名即是受、想、行、识四蕴;色则是色蕴)。佛陀也形容生命为

只有一法:苦。

(18)
然而什么是蕴?蕴的巴利文可翻译为群、体、整体、聚、组别或蕴。但为何诸蕴称为蕴?有一位比丘

就曾经提出这个问题,佛陀则解释每一蕴称为蕴是因为每一蕴是十一种蕴的聚合体。举例而言,佛陀

解释: 「无论是哪一种色法,无论是过去、未来或现在的;内在或外在的;粗糙或微细的;劣等或殊

胜的,远或近的:这些都称为色蕴。」
佛陀解释,无论是哪一种色法是指四大种与由四大种所造之色 。四大种是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

由它们所造之色则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等。该蕴本身组成十一蕴,例如过去、未来或现在的色

法可以是过去世、今世及未来世的色法,或者是这一秒、前一秒及后一秒的色法;内在与外在的色法

可以是自己的色法及其它众生与无生命体的色法,或者是自己今世的色法及自己其它世的色法;劣等

与殊胜的色法可以是不同生命界(越低层就越粗糙,越高层就越微细)的色法等等。受、想、行、识

诸蕴也有这十一种蕴。
可见佛陀的眼光不是短浅与狭窄至只见到一个世界的一个大劫里的一段时间的其中一个层面而已。其

眼光是无量的佛法,即生命的整体──无量时空的一切层面。

(19)
这些几乎都不能以肉眼看见,当然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为何(依靠物质工艺的)现代科学的范围微不

足道,其知识极其肤浅且受到扭曲。然而,依靠精神工艺的力量(定与慧),我们能够以慧眼知见这

一切。佛陀的这种慧眼特别强大有力,这是为何当他解释愚人如何投生到地狱时,他可以说 :「诸比

丘,我向你们所说的这件事并非听自其它沙门或婆罗门;我向你们所说的这件事是我自己知见与发现

的。」

(20)
五蕴与五取蕴 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其差别是看法。五取蕴是指它们能够被执取 。五蕴被执取是什么

意思?它的意思是无明凡夫执取它们为快乐、安全等。佛陀解释,这些蕴具漏──受到欲漏、有漏与

无明漏污染。

(21)
这是什么意思?举属于色蕴的色法来说。有些色法是我们的身体,有些色法则在我们的身体之外:内

在与外在。我们的身体拥有生命,也就是有生命体,虽然我们四处带着走的粪尿是无生命体。在我们

身体之外的色法是其它众生的有生命体色法,以及植物、水、空气、石头、玻璃、塑料、整个地球至

无边世界的无生命体色法。它是一切色法整体,我们则执取它为可乐之物(欲漏)、永恒之物(有漏

;那就是之前我们提及对老病死盲目的愚人),我们也执取它为我们的东西、组成我们的东西(无明

漏,也是其它二漏的原因)。

(22)
我们以为自己的色身美丽,但即使现代科学也知道圣典说身体由成千成万只虫组成是真的 。现代科学

证实我们的皮肤(即使是在胎里时)是成千成万只虫,而且体内藏着千千万万只虫。我们时时刻刻带

着走的骨头、肌肉、腱、肠、血、痰、口水、鼻涕、汗、粪与尿是否美丽?把这些都拿掉,剩下的是

什么?什么都没有,除了空间。如此即可理解认为身体美丽只是在看幻象。
现代科学也知道身体不断地变化这一项事实。然而我们还是想象它为恒常不变。而且我们多数都不禁

认为自己的身体是我们的自我──年轻力壮的男人认为他那年轻健康的身体是他的,是他自己;虚弱

的老人认为他那衰老多病的身体是他的,是他自己。我们对亲爱者的身体也持有相同的看法──父母

如此看待子女的身体,子女如此看待父母的身体,丈夫如此看待妻子的身体,妻子如此看待丈夫的身

体等等。然而由于我们天生的愚痴,我们没有觉察到自己的看法是如此──我们视此愚痴为理所当然

,不曾停下来质问其真相。现代科学对身体实相有相当好的见解,但这知识只能让他们乐于自己的发

现──这是被贪欲与无明污染的受蕴。

(23)
如此执取身体与其它色法很自然,因为如实知见诸法需要智慧。同样地,如此执取受、想、行、识也

很自然。它们是名法,我们视它们为乐、常、属于我──我们视它们为自己的与别人的自我。想要色

法永远美妙就是说每当我们看见、听到、嗅到、尝到与感觉到某样东西(这一切都是色法),我们只

要美妙的受、美妙的想、美妙的行与美妙的识生起──我们要永远美妙的名法。

(24)
若名色法果真是我们的,因此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一切事物将会很好。我们只需要决定:「我要我的

色身与财产、受、想、行、识永远美妙。」我们做得好像我们能够那样地控制东西,然而无论我们的

意愿如何,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保持身体年轻、健康、美丽、永生,身体只会依照一切肉体(变老、患

病与死亡)的道路进行,世界也朝它所要的道路进行──我们一直都体验不美妙色尘、声尘、香尘、

味尘与触尘。无论如何,由于天生的愚痴,我们执取五取蕴为我们的快乐泉源(我们执取它们为常、

乐、我)。由于它们朝它们所要的道路进行(无常,因此是苦,也因此不曾是我们的),我们的生命

只是喜爱与不喜爱(受、想、行、识一直都在变化),这并不是快乐,而是苦。

(25)
有一次,有一位名叫真实的沙门挑战佛陀,坚持五蕴是我 。佛陀就问他是否能够决定自己的五蕴怎样

与不怎么样。真实只得承认他不能──他只得承认无论我们想怎样,五蕴依然无常、必须遭受变易。
佛陀接着问道:「无常之法是苦还是乐?」
「是苦,乔达摩大师。」
「对于无常、苦及必须遭受变易之法是否可视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不可以,乔达摩大师。」
佛陀接着问道:「若人依附苦、依靠苦、执着苦且视苦之法为『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

,他自己是否能够彻知苦,或完全灭尽苦而安住?」
「他怎么能够呢?乔达摩大师。」
换言之,只要还有无明,就还有漏,就还有取蕴,就还有苦,而且无法了解苦。无明是苦的母亲,因

为无明是再生的母亲。

(26)
解释缘起时 ,佛陀即解释了这一点:「诸比丘,无明缘生行、行缘生识、识缘生名色、名色缘生六处

、六处缘生触、触缘生受、受缘生爱、爱缘生取、取缘生有、有缘生生、生缘生老、死、愁、悲、苦

、忧、恼。一切苦蕴如是生起。」

(27)
缘起是对生死轮回的分析。它始于「无明缘」。无明是苦之缘。没有无明就没有苦。如何灭除无明?

(那就必须)彻知四圣谛。彻知四圣谛即是灭除无明,也就是灭除生死轮回。如何才能彻知四圣谛?

首先必须彻知第一圣谛──苦圣谛。事实上,彻知第一圣谛就等同彻知所有四圣谛。佛陀解释 :「诸

比丘,见苦者亦见苦集,亦见苦灭,亦见导向苦灭之道。」

(28)
如果有人来说:「大德,我有好多难题。请给予开导。」他所获得的答案是什么?「你有难题是因为

你已经投生,而那些难题只有在你停止投生时才会停止。这是第一圣谛、第二圣谛、第三圣谛与第四

圣谛的摘要。这是一切佛的教法,不多也不少。一切佛都劝导你停止投生,而这只有在你成为阿罗汉

时才能办到,因此你还期望我会给予你什么劝导?劝你追求生命与再生?」

(29)
佛陀解释,有是生的缘。因此请让我以很少被人引用、佛陀对「有」的评语来结束今天的开示 :「诸

比丘,犹如甚至一小点的粪也恶臭,因此我对连一剎那的生命也不赞叹,即使只是一弹指的时间。」
为什么佛陀这一句评语极少被人引用?因为执取五蕴、执取无明、执取苦──不了知第一圣谛;不是一位良马佛教徒。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