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21, 2008

四圣谛──苦灭圣谛 (第二堂)

世界的尽头

(1)
应循所邀讲的题目四圣谛,今天的开示是有关第三圣谛──苦灭圣谛──的五堂开示的第二堂。

(2)
正如上一回提到的,苦灭可以被视为是一切宗教的终极目标。根据个别宗教的教义,个别宗教有自己

对苦灭的见解。上一回,我们根据贪欲与物质发展的宗教──现代正统信仰──的见解来讨论涅盘。

今天,我们要讨论更多对涅盘的见解,因为开始了解什么是涅盘的其中一个好方法便是:了解什么不

是涅盘。

(3)
首先有这么一种见解:可以透过一切精神上的修行来证悟涅盘。这是「开明」的见解,对涅盘持有民

主与政治上正确的见解:「一切通往涅盘之道都是平等的;一切的涅盘都是平等的。不需要认为佛陀

的教法是独特的。不需要这么偏爱精英。」大家都听过这种见解,不是吗?由于如此,现在甚至提到

「宗教」也会令人反感:现在人们必须说「精神传统」,就像只是品味或情况的问题。这是贪欲论的

必然结果。

(4)
有一次,有一位名叫须拔陀的沙门问佛陀有关当时的所有闻名导师:
「他们是否都已经正如他们所说地证悟的真谛,或其中一人已经证悟了它,或有些已经证悟了它,但

有些则还没有证悟?」

佛陀答道:
「够了,须拔陀,不必理会他们全部都已经证悟,或全部都没有证悟,或有些已经证悟真谛,我将教

你法。」

佛陀接着解释:
「无论什么法与律,
只要没有八圣道分,
便没有〔第一种〕沙门,
没有第二种沙门,
没有第三种沙门,
没有第四种沙门。」

这是指没有八圣道分便没有须陀洹,没有斯陀含,没有阿那含,及没有阿罗汉,也就是说没有证悟涅

盘──苦的止息。

(5)
这是为何菩萨证悟佛果的因缘是他发现及修行八圣道分、发现缘起。佛陀解释:
「诸比丘,我见到过去圆满觉悟的诸佛所行的古道、古径。该古道、古径是什么?它便是此八圣道分

。我跟随该古道,透过这么做,我已经亲自了知老死(第一圣谛)、它的起因(第二圣谛)、它的灭

尽(第三圣谛)及导致它灭尽之道(第四圣谛)。」

(6)
便是在他重新发现法(四圣谛)时,菩萨在最后一生成为阿罗汉、佛陀;作为一位刚证悟的佛陀,他

重新建立僧团。只有在过去的佛教灭后,这才能够发生。佛陀解释:
「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发生的,即两位阿罗汉、圆满觉悟的佛陀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世界:绝无这种

可能性。」

(7)
这就是说菩萨不可能是任何一种圣人。为什么呢?因为正如佛陀解释,其中三个须陀洹支便是对佛、

法、僧拥有完全的信心 。因此,如果菩萨在成为阿罗汉、佛陀之前已经是个圣人,他就是对不曾见过

、不曾听闻的事拥有完全的信心:对不曾见过、不曾听闻的事拥有完全的信心并是智慧之相,而是愚

痴之相。再者,如果我们的菩萨在成为阿罗汉、佛陀之前已经是个圣人,他就已经有一尊佛之法(八

圣道分)为师,也就是说他没有可以理解的理由先向另外两位导师求教(他们的因为不能导向涅盘而

被他排除),也没有理由花六年的时间修行无用的苦行 。菩萨会成为阿罗汉、佛陀,便是他会重新发

现法(八圣道分),以及重新建立僧团。他不可能已经对佛、法、僧拥有完全的信心及了知。咖啡树

不能够长出一杯杯热腾腾、具备奶精、糖、小托碟与银匙;咖啡树只能够长出未经加工的生咖啡豆:

这是自然法则。

(8)
修行八圣道分是证悟涅盘的因缘。那么,修行八圣道分的因缘又是什么?正见。佛陀解释:
「其中,诸比丘,正见先生起。正见如何先生起?他了知邪见为邪见、正见为正见:这是他的正见。



这就是说,首先我们必须了知什么是什么。当然,对于佛陀在此所指的,在比较高的层次是指了知究

竟法。但即使还未达到那个程度,我们必须拥有已经归依佛法僧三宝者的基本正见。这就是说,我们

必须对涅盘(苦灭)拥有足够的正见,以便知道它便是无明与生死轮回的尽头。

(9)
佛陀解释,除非有正见,否则便不会有正语、正业与正命,不会有正精进、正念与正定,不会有正见

与正思惟。佛陀解释,其结果是不会有阿罗汉的十圣道分中的第九与第十道分 :正智,与正解脱。

(10)
这很直接:戒难培育与保持,因为它涉及抑制与控制我们的本性驱动力。同样地,定也与我们的本性

相反。慧则是最难,因为我们必须非常勤奋地学习才能了解深奥的佛法,我们也必须非常勤奋地修禅

以便知见它:我们的无明本性是根深蒂固的。如果能够透过另一种更容易的方法证悟涅盘(苦灭),

佛陀肯定会转教另一种方法:自然法则不会遵从政治正确性的教条。诸佛不发明八圣道分,他们重新

发现它。

(11)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对于导向涅盘(苦灭)的唯一道路、唯一的涅盘之本性及证悟唯一的涅盘拥有

足够的正见是多么地重要。否则,佛陀说,我们便可能修行「非善士法」 ,行走在「黑暗之道」 ─

─「非圣道」 ;我们可能行走在魔王的八分邪道。这种道会导向哪里?它导向持续不断的无明、投生

、老、病与死,而不是灭尽这一切的涅盘。

(12)
且让我们暂时放下佛陀的八圣道分,继续探讨要了解涅盘与证悟涅盘所需要知道的一些事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涅盘并不是一个地方。有一次,有一位名叫赤马的年轻天神问佛陀,世界的尽

头、生死轮回之苦的灭尽是否是能够透过穿梭这世界达到的地方。佛陀的回答是很明确的:
「贤友,关于世界的尽头,即人不生、不老、不死、不逝世及不重生之境:我说它是不能够透过穿梭

〔空间〕知见的。」

(13)
这就是说,世界的尽头(生死轮回与苦的尽头)不能够在外在的(东、南、西或北)无边世界中的某

个地方找到:世界的尽头只有在诸行灭尽、名色灭尽时才能找到。佛陀向赤马天神解释:
「然而,贤友,我说,没有达到世界的尽头,便不能结束苦。」

赤马说的是外在的世界尽头;佛陀说的则是组成我们的世界的世界尽头,在此,名色法是我们的身心

,是无止尽的生死轮回,是第一圣谛:苦。

(14)
佛陀向赤马解释:
「贤友,即在此有想、有意的一噚长躯体里,我说它有世界、世界的起源、世界的灭尽及导向世界灭

尽之道。」

我们的躯体是色法。想与意是名法。我们的名色是我们能够找到四圣谛的唯一之处,而且唯有透过了

知四圣谛,我们才能够达到名色的灭尽,也就是苦与生死轮回的灭尽、世界的尽头。


(15)
相信涅盘(苦与生死轮回的灭尽)是一个地方可以显示出认为涅盘是一个生命界的邪见。我们可能会

想:「是的,我知道世间的一切东西都是无常与苦,我也知道涅盘不是如此。这就是说,涅盘必定是

超越此世间、独特、至上、神奇的天堂,拥有永远的快乐,投生该处的人长生不死。真是好极了!」

(16)
佛陀解释,有一次有一位名叫巴卡的梵天神对他所处之界持有这种见解。他想:「这是常的,这是永

远存在的,这是永恒的,这是遍满一切的,这不会死,因为这不生、不老、不死、不重生,除此之外

即无解脱。」
对于这点,佛陀说:「巴卡梵天神已经堕入无明。」
这种堕入是自然的,因为它与我们无明的梦想相符。它受到我论取或显现为常见的身见驱使。在梵天

界这样的地方,这种错误的观念来得更加自然,因为该处只有快乐,而且寿命非常非常的长。

(17)
接着,佛陀向迷惑的梵天神解释证悟涅盘:
「不见识、无尽、一切光明、无地的本质 、无水的本质、无火的本质、无风的本质、无有情的本质、

无天神的本质、无梵天神的本质、无一切的本质。」

地、水、火与风是色法,有情、天神与梵天神是名色法,而一切则包括一切名色法。但涅盘则无这些

法:它无色法的形象,也无名色法的形象。因此,涅盘甚至无光明与黑暗。

(18)
有一次,佛陀向一位名叫伽瓦达的居士解释涅盘:
「在此,水、地、火与风无立足处;在此,长与短、粗与细、美与丑、名与色,这一切都灭尽无余。



这一切名词都包括在最后两个:名与色。因此,涅盘并非名色,涅盘没有名色,涅盘并不在名色之中

,名色也不在涅盘之中。涅盘没有名色,没有任何有为法:涅盘是无为的。这是为何不可见、无尽与

光明的并不是涅盘,而是知见涅盘的识。这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19)
培育禅那时,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清净,因为烦恼已经被镇伏得越来越牢固。修行观禅时,我们的心

也变得越来越清净,因为无明已经被镇伏。心的清净显现为光明。佛陀针对这点而说:
「诸比丘,此心极光净 ;由于外来的随烦恼而被污染。诸比丘,没有了外来随烦恼的干扰,此心极光

净。」

(20)
这光明也就是佛陀所说的智慧之光:
「诸比丘,有四种光。是哪四种?月光、日光、火光与智慧之光。」

(21)
若要了解它,最好且最清楚的方法便是培育定力:即使在证得禅那之前,心已经不受烦恼干扰,因此

其自然的光明便显现了出来。由于涅盘没有形象,最清净的心当然是知见涅盘之心:其时,心最光净

、最明亮。这是为何在描述自己证悟佛果时,佛陀说到光明:
「关于未闻之法,见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

因此,虽然从一个角度来看,涅盘拥有寂、乐等相与本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拥有「无形象、

无本质」的相与本质。


(22)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解释这一点。他说 :「贤友,此涅盘是乐;贤友,此涅盘是乐。」当时有人问他

,涅盘没有感受,怎么会是乐,他就解释:「贤友,即因没有感受,所以它是乐。」

(23)
便是因为没有色、声、香、味、触、受、想或行给眼、耳、鼻、舌、身或意执取,涅盘称为「无相」



(24)
换言之,涅盘与名、色、空间、有或没有无关。因此,它与一切无关,例如遍满整个宇宙之心 、一切

法的真如本性、原来的实质(这只是我的另一个名词)、存在的根本、生命的根源与世界。这是我们

容易堕入的另一种邪见:认为涅盘是生命的根源、起点、原来的实质等等。

(25)
佛陀解释世界的起源:
「诸比丘,世界的起源是什么?
依靠眼与色,眼识生起……
依靠耳与声,耳识生起……
依靠鼻与香,鼻识生起……
依靠舌与味,舌识生起……
依靠身与触,身识生起……
依靠意与法,意识生起……
这三者的集合是触。
触缘生受;
受缘生爱;
爱缘生取;
取缘生有;
有缘生生;
生缘生老死、愁、悲、苦、忧、恼。」

在此,佛陀解释「触」是世界的起源。然而,正如我们已经长篇地讨论的,佛陀也解释缘生触的是六

处,缘生六处的是名色,缘生名色的是识,缘生识的是行,以及缘生这一切的是无明。世界的起源不

是涅盘,而是无明。这是第二圣谛。

(26)
涅盘不是世界的起源,不是苦的起源;涅盘是世界的尽头,是苦的尽头。正如佛陀向伽瓦达解释:「

这一切都灭尽无余。」

(27)
涅盘不是世界的起源,涅盘是世界的尽头。佛陀解释:
「诸比丘,世界的尽头是什么?
依靠眼与色,眼识生起……
依靠耳与声,耳识生起……
依靠鼻与香,鼻识生起……
依靠舌与味,舌识生起……
依靠身与触,身识生起……
依靠意与法,意识生起……
这三者的集合是触。
触缘生受;
受缘生爱。
但此爱灭尽无余,取即灭尽;
由于取灭尽,有灭尽;
由于有灭尽,生灭尽;
由于生灭尽,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

(28)
我们可能会执取邪见,说:「是的,是的,我知道无明与爱是苦的起源,但在那之前便(原本)有个

涅盘:生死轮回是过后才开始的。」很好。但或许有两个小问题。

(29)
(一)正如我们讨论过的,佛陀解释生死轮回:
「诸比丘,生死轮回的起点无法得知。受到无明蒙蔽、贪爱束缚、来来去去地轮回的诸有情的起点是

无法得知的。」

也是我们已经讨论过的,佛陀解释:
「诸比丘,无明的起点无法得知〔例如〕:『在此之前没有无明,但之后无明即生起。』然而,诸比

丘,虽然这么说,却可知:『无明有其因缘。』无明有其食。」

正如我们讨论过的,无明是苦的诸母之母,但即使如此,它也不是第一因,不是原来的实质:无明也

有其因缘。说有个原来的实质便等同说有个「非缘起」的第一因。

(30a)
如果我们不管佛陀之言,反而坚持生命的原来实质是涅盘,这便是说佛陀的教法是无稽之谈。为什么

呢?因为如果在无明之前有个涅盘,那便是说涅盘是无明的因缘。这就是说原来有个涅盘,后来才有

无明,然后佛出世来教导我们如何「回到」我们原来的心、「原来之境」,融入「遍满整个宇宙之心

」等等;而此心是我们以前不可何故、神奇地脱离的。

(30b)
若是如此,在奇妙的未来里,当我们都神奇地融入原来的心时,其实我们是证得了再次无明的因缘。

这就是说,我们将无可避免地、神奇地因为无明而再次脱离了涅盘。这也就是说佛法只是一个很差劲

的玩笑,因为它不能够导向苦灭,只是毫无意义的艰苦修行。那么,远比这更容易的是投降。当我们

相信有个原来的本质时,这便是我们无法不做的:我们无法不想修行善士法是没有必要的,无法不想

持戒、禅修与培育智慧是没有必要的。

(30c)
再者,既然涅盘是无明的尽头,那便是说涅盘同时是无明的起点与尽头两者。这就是说,苦的起源与

苦的尽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它既不是起源也不是尽头。香蕉是香蕉也不是香蕉。简而言之,说有个

原来的实质就是在说原来的无稽之谈。可见唯一产生自原来实质的东西就是永无止尽的无稽之谈。当

然,唯一美化永无止尽的无稽之谈的方法便是依附不可思议的神奇:「是的,它听起来很不合理,但

便是因为它真正非常深奥的法,非常非常深奥,以致只有觉悟者才能够见到它,或甚至是想到它。」
很好,那随我们的意思:我们的意、语、身业行是我们自己的财产。神奇宣言是无用的,因为神奇是

依靠与取乐于自相矛盾、迷蒙化、隐藏的含义等等。这不是佛陀的方法。这是为何如果我们这些佛教

徒想要去除佛教神奇的面纱的话,我们能够做得最好的便只是注重佛陀之言。

(31)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看佛陀如何形容其教法:
「世尊之法善说、当下可见、无时、请来见、导向、当由智者亲证。」

(32a)
根据自然法则,只有出类拔萃的人──智者──才能够了解法。正如我们所知,法不是佛陀发明的。

佛陀解释:
「诸比丘,什么是缘起?
诸比丘,生缘生老死。
无论是有如来出现或没有如来出现,
该元素依然存在,即法、法的自然定律、缘起依然存在。
如来已证悟它、通达它。然后他解释它、教导它、宣说它、建立它、分析它、阐明它。」

法是真谛、完整的真谛、除了真谛再无其它。

(32b)
除非我们已经获得智慧,不然便不能了解佛法。若是如此,佛陀便无法解救我们:佛陀无法解救地狱

的众生、动物、饿鬼,也无法解救人间、天界或更高生命界里极其愚蠢的众生。佛陀解释:
「当如来已经如此解释、教导、开显、分析、阐明它〔法〕,如果有人不能知见,对于这样愚蠢、盲

目、无见、不能知见的凡夫,我又能够做什么?」

(32c)
如实知见佛陀开显之法并不是一个神奇的问题。因此,佛陀向阿难尊者说时,直接地排除了任何神奇

的「密法」:
「阿难,我已经教导无内、无外之法:对于教法,如来没有『导师之拳』。」

「导师之拳」是指导师紧握拳中不传的某些教法。他可能会把这些教法紧握拳中,或只传给几个被选

中的弟子。佛陀没有这种导师之拳。

(33)
这是佛陀与其它一切导师之间的许多差别之一:他没有给与特选的弟子的「密教」。为了证悟其教法

中的至上果,其弟子们并不以任何方式依靠导师赐予「神慧」或「力量」。这些东西只是愚昧的崇拜

对象,在诸佛的范围之外。佛陀解释:
「诸比丘,以前和现在,我所教的是苦与苦灭。」

(34)
他一而再地向众比丘说:
「修禅吧,诸比丘,不要放逸,以免以后你们后悔。这是我们给与你们的指导。」

(35)
佛陀给与我们的指导是,我们必须精进地修行以证悟涅盘。这些修行是我们必须自己实践的,没有人

能够帮我们实践,然后像传流行性感冒地把它传给我们。佛陀解释:

净与不净只看自己,
无人能够清净他人。

以及:

你们必须自己努力,
如来只能指示道路。

(36a)
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即对涅盘与证悟涅盘的邪见,是自然地产生自我们的我见、我们的我论取、我们

的身见。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有任何(生死轮回)世界的原来实质,那便是身见的原来无稽之谈

。我们很难解脱生死轮回的原因便是它太原始了:我们的无稽之谈是无始的。

(36b)
我们的原来身见,也是我们认为证悟涅盘时我们便被灭尽的原因。这将会是讨论涅盘(苦与生死轮回

的灭尽)的下一堂开示的开头。

(37)
接着,请让我以佛陀对证悟涅盘、成为阿罗汉的含义的描述来结束今天的开示 。有一次,有一位名叫

都那的婆罗门行走时见到佛陀在树下修禅。他极度受到佛陀的外表所吸引,以致他问佛陀在下一世会

投生做什么。佛陀解释,由于他已经弃除了诸漏,他不可能再投生:
「婆罗门,正如一棵青、红或白莲花,虽然生在水里、从水里长出来,当它达到水面,它不受水沾湿

地竖立。同样地,婆罗门,虽然生在世间、在世间长大,克服了世间之后,我不受世间沾湿地安住。

我是觉者,婆罗门,你当如此知我。」

(38)
当你下一回见到一棵莲花长出水面时,请你记得佛陀的譬喻。请让它激励你尝试自己也成为莲花,既

高且干地长在世间之上:既高且干地长在原来的无稽之谈、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

有、生、老死、愁、悲、苦、忧与恼之上。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