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循所邀讲的题目四圣谛,今天的开示是有关第二圣谛──苦集圣谛──的四堂开示的第三堂。
(2)
上一回我们说到佛陀对生命的描述,即是说生命只是一连串的心流与名色法,每个心都缘取各自的目
标。佛陀把它比喻为猴子在森林里游荡,捉住一枝又一枝的树枝。
你是否曾经见过猴子在树上来去?牠捉住一枝又一枝的树枝。同样地,一个心识透过捉取色尘而生起
,然后放开;另一个心识捉取法尘而生起,然后放开;再一个心识捉取声尘而生起等等。佛陀解释:
「正如猴子捉住一枝树枝、放开再捉住另一枝树枝、再放开又再捉住另一枝树枝地在森林中来去,同
样地,称为『心』)、『意』与『识』之法日夜地生灭。」
(3)
有六内处,其中五个是色法,是色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与身处。第六处是名法,是非色的意
处。也有六外处,其中五个是色法,由五识所识知:眼识知的色尘、耳识知的声尘、鼻识知的香尘、
舌识知的味尘、身识知的触尘。这五种境色也可由非色的意处识知。第六种外处是法处,是心能够识
知的一切法,即法尘。其中有些是名法,例如作意、识、受、想、思、思考、记忆等等;有些是色法
;有些则既非名法也非色法,例如概念法与涅盘。
猴子捉住一枝又一枝的树枝,我们则注意一个又一个目标:我们执取一个又一个外处。作意是指当外
处撞击内处时,相符的识生起,也就是说有触。举例而言,我们作意颜色,颜色撞击眼睛,眼识生起
,也就是说有眼触。因此有六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意识。六识依靠六内处与六外
处而生起,而产生了六种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与意触。
(4)
这是根据缘起法则把生命分解至其组合成份。透过正确的禅修,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知见这点。若无禅
修,则无法知见这点,我们可能会以为完全不需要涉及这些复杂的细节,甚至认为这不是真正的佛法
。我们可能会说:「这只是概念,不是佛法!相信你自己的体验。」
是的,缘起(的理论)的确是概念。但是我们自己的体验也是概念。为了要理解我们所识知的究竟真
实法,我们必须以概念来解说它们。为了理解,为了解释,概念是必要的。即使是解释怎样泡杯咖啡
,我们都必须依靠概念。然而,如果我们的概念性理解是依靠自己无知的体验,我们无法了解佛法。
我们必须学习由佛陀所说的佛法概念,因为它们是依靠佛陀圆满觉悟的体验:它们是佛陀、阿罗汉为
了解释真实法而采用的概念。
(5)
我们自己对识的体验是,坐在这里时,我们听到声音,看见景象,感觉到身体在地上等等,我们同时
在看、听、嗅、尝、感觉身体,以及思考、记忆与想象等等。所以我们许多人都想:「怎么可能有各
种不同的心识?」进一步地想,我们我慢的本性抬起了头,因此心想:「都是废话!很明显的只有一
个心识!不然怎么可能会有轮回!?!」
这是人们自然倾向的想法,甚至包括我们这些自认为是佛教徒的人。我们开始说诸如原本的心、原本
的识等等的东西。这种无知的见解产生自我们自然的无明与我慢。
(6)
有一次,有一位比丘就这么说。那位比丘名叫沙帝,是一位渔夫的儿子,他说 :「据我所了解的世尊
教法,是同一个心识在轮回,而不是别的心识。」
(7)
佛陀解释,我们会这么想是因为我们回顾过去与看向未来,认为是同一个「我」。
之前我们已经讨论了这种见解:这是我论取,也称为身见。这是一种忆测性的见解,因「有爱」而生
起,显现为常见,即认为有个自我、灵魂或心识从一生转世到另一生,一时是这种有情,一时则是另
一种有情;这是转世的见解。但佛陀并不教导转世,因为诸佛不依靠忆测性的见解:他们依靠直接知
见的见解。
佛陀说 :「忆测性的见解是如来已经弃除的。」
佛陀所见的(也是我们可以透过禅修来证实的)是我们的生死轮回现在是、过去是及未来将会是一个
心识与名色法生、住、灭接着另一个心识与名色法生、住、灭:根本没有自我,没有灵魂,没有实质
等等。即使我们投生为猴子,在森林里游荡,也不会有其它东西;这是一个依靠概念而举出的譬喻。
(8)
圣典解释,当佛陀向诸比丘提起自己的过去世时,有些比丘只能理解它为有个心识在转世,这一世投
生到这里,下一世投生到那里。沙帝比丘(Sàti渔夫的儿子)就是这样的一位比丘。当其它比丘说他
的见解与佛陀的教导相违背时,他不肯听,固执地执着自己的见解、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我慢。
听到这件事,佛陀召见沙帝比丘,叫他自己解释。
沙帝说:「据我所了解的世尊教法,是同一个心识在生死轮回,而不是别的心识。」
佛陀问:「那是什么心识,沙帝?」
沙帝答:「尊者,是那个在说话,以及在此处及他处 感受与体验善业与恶业的果报的心识。」
佛陀说:「愚蠢的人,你几时听过我向谁如此教导佛法?愚蠢的人,难道我不曾以种种方法解释心识
是缘生,没有因缘就没有心识生起?」
(9)
佛陀就在沙帝比丘的眼前,身边也有许多博学的比丘,但他竟然还在他们的面前抬起自己无知的头,
以自己无知的体验与推理来衡量佛法。佛陀向他解释这种行为的后果:
「愚蠢的人,但是你已经以自己错误的理解来曲解我们,因而伤害了自己,累积了许多恶业(非福)
;这将会为你带来长久的伤害与痛苦。」
接着佛陀说:「诸比丘,你们认为怎样?此沙帝比丘(渔夫的儿子)是否在此法此律之中点燃了一丁
点的慧火?」
(尊者,他怎么能够呢?没有,尊者。)
(10)
佛法的确深奥,也显得深奥。我们不应该高高抬起自己的头,不应该相信自己无知的体验;应该相信
从圆满觉悟的佛陀流转下来给我们的教法。且让我们谦虚地低头,聆听佛陀有关心识的解释:
「……在许多开示里,我已经注明识依靠因缘而生起,因为无因就没有识能够生起……识因其所依靠
生起的某种特别因缘而获其名。」
接着佛陀给予一个譬喻:
「……
当火依靠木桐而燃烧时,它称为木桐火;
当火依靠柴捆而燃烧时,它称为柴捆火;
当火依靠草而燃烧时,它称为草火;
当火依靠牛粪而燃烧时,它称为牛粪火;
当火依靠谷糠而燃烧时,它称为谷糠火;
当火依靠垃圾而燃烧时,它称为垃圾火。」
这就是说:不再有木桐时,就不再有木桐火;不再有柴捆时,就不再有柴捆火等等。
接着佛陀解释:
「同样地,识因其所依靠生起的某种特别因缘而获其名。
当识依靠眼与色尘而生起时,它称为眼识;
当识依靠耳与声尘而生起时,它称为耳识;
当识依靠鼻与香尘而生起时,它称为鼻识;
当识依靠舌与味尘而生起时,它称为舌识;
当识依靠身与触尘而生起时,它称为身识;
当识依靠意与法尘而生起时,它称为意识。」
(11)
这是非常直接的。如果我们注意天空的颜色,我们见到它;我们不会听到天空的颜色,是不是?我们
不会看见歌,不会触觉到咖啡的味道,是不是?
当天空的颜色(外处)撞击眼睛(内处),而我们注意它,眼识就会生起,同时也有眼触。
当歌声(外处)撞击耳朵(内处),而我们注意它,耳识就会生起,同时也有耳触。
当咖啡的味道(外处)撞击舌头(内处),而我们注意它,舌识就会生起,同时也有舌触。
在这里坐着时,地面的硬撞击我们的身体,而我们注意它,身识就会生起,同时也有身触。
当这些五外处撞击各自的内处, 它们也撞击意处(内处),意识就会生起,同时也有意触。
当儿时的记忆(外处)撞击意处(内处),意识就会生起,同时也有意触。
当外处撞击内处,而且有作意时,识就会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或意识。同时也有触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或意触。五个内处是色法,第六个内处是名法。五个外处是色法,
第六个外处是一切法。作意是名法,识是名法,触也是名法。因此我们获得:
名色缘生六处;
六处缘生触;
触缘生受;
受缘生想;
想缘生爱;
爱缘生取;
取缘生有;
有缘生生;
生缘生老、死、愁、悲、苦、忧、恼。
当我们不再注意某个目标,便没有识缘取该目标而生起。没有名色,便没有六处,没有作意,没有识
,没有触,没有受,没有想,没有爱,没有取,没有有,没有生,没有老、死、愁、悲、苦、忧、恼
等等。
(12)
有识便有触;有触便有受与想。这些名法是不能被分离的。舍利弗尊者解释这一点:
「贤友,受、想与识这些法是结合的,不是不结合的,不可能把其中一法与其它法分离开来,以形容
它们之间的差别。人所感受的,便是他所想的;他所想的,便是他所识知的。」
(13)
识的缘是名色。但是佛陀解释识也是名色的缘:就像母亲是孩子的缘,而孩子也是母亲的缘,名色与
识这两者也互相作为另一者的缘。怎么样呢?
在其中一部有关缘起的经《大因缘经》 里,佛陀很清楚地向阿难尊者解释这一点。且让我们谦虚地低
头,聆听这部经怎么说。
有一次,阿难尊者禅观缘起。他是须陀洹圣者,其博学受到佛陀赞扬。那一天,他去见佛陀,说:
「真是太奇妙了,尊者,这缘起的确深奥,也显得深奥!但它对我来说却显得很清楚!」
(14)
佛陀怎么说?佛陀向睿智的阿难尊者说了什么?佛陀是否说:「是的,阿难,法的确很容易!只需要
相信你自己的体验,这一切将会变得很清楚。」不。佛陀不曾在任何地方这么说。
当阿难尊者说缘起对他来说显得很清楚时,佛陀的回答是:
「阿难,不要这么说!阿难,不要这么说!这缘起的确深奥,也显得深奥。由于未能遍知与通达此谛
,有情就好像一圈打结的线,或像织巢鸟的巢,或像打结的芦苇,无法脱离恶趣、恶道、堕处与生死
轮回。」
(15)
佛陀本身说缘起的确深奥,也显得深奥。我们对苦因是缘起没有了知的能力本身就是苦的因。因此,
对把名色法分解至个别究竟法的缘起,我们不应该视之为不必要的复杂与微细的佛法:佛陀说它便是
佛法:
「见缘起者见法;见法者见缘起。」
换句话说:不见缘起者不见法;法的确深奥,也显得深奥。且让我们谦虚地低头,再聆听佛陀对缘起
的苦因的解释。
(16)
首先,佛陀解释当他还是一位菩萨,坐在菩提树下时所证悟之法:唯有有生、有、取、爱、受、触与
名色,才会有老死 。接着佛陀向阿难尊者说:
「阿难,如果你被问到:『名色是否有存在的缘?』你应该回答:『是的。』如果被问到:『什么是
名色的缘?』你应该回答:『识缘生名色。』及『名色缘生识。』」
换句话说:没有识,便没有名色;没有名色,便没有识。
(17a)
舍利弗尊者以著名的「两捆芦苇的譬喻」来解释这一点:
「就像两捆芦苇可以互相倚靠而立,同样地,名色是识的缘;识是名色的缘。贤友,若人移开其中一
捆芦苇,另一捆将会倒下来;若人移开另一捆芦苇,第一捆将会倒下来。同样地,名色灭尽,识也灭
尽;识灭尽,名色也灭尽。」
(17b)
佛陀则透过问阿难尊者有关投生来解释这一点。请细心聆听。
首先,佛陀解释名色依靠识而生起。他向阿难尊者说:
「我已经说过:『识缘生名色』,应当如此理解它。若识不入母胎,名色是否能在该处发展?」
当佛陀说到识「入」母胎时,他并不是指有个中阴身的识在某处徘徊,等着入胎:圣典解释这只是一
种惯用语。这就像当我们说「我去睡觉」时,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去某个地方。识入胎是指投胎:一个
有情的生。因此,换句话说,佛陀问阿难尊者的问题是:「若投生不在胎里发生,名色是否能在该处
发展?」或「若投生没有发生,胎儿拥有(眼、耳、鼻、舌、身)五处的身体与胎儿的第六处(意处
)是否能在胎里发展?」当然,阿难尊者的回答是:「不能够,尊者。」
(18)
没有投生,便没有识;没有识,便没有名色;没有名色,便没有六处。女人怀孕时,她的肚子变得愈
来愈大,在她胎里长大的并不是像植物般没有生命的东西:那是拥有识与名色法的人体。一开始他就
是一个人,拥有识、受、想等等。甚至西方科学现在也已经知道这一点。禅修时,我们能够透过回观
到投生的剎那、辨识当时存在之法来证实这一点。
(19)
接着,佛陀问阿难尊者:
「或者,若识入母胎后又离去,名色是否能在今生达到出生?」
换句话说,佛陀在此的问题是:「如果投生时在胎里生起的识停止,如果死亡发生,而下一个识在其
它地方生起,是否会有我们所称的人的出生?」 再次,阿难尊者的回答是:「不能够,尊者。」
没有识,便没有名色。其中一个例子是,当女人怀了孕,胎儿却出生死亡,也就是她流产了。有时候
她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怀孕与流产了,有时候则知道,也有时候她甚至故意杀死自己胎中有识的人命
。
(20)
接着佛陀问:
「若一个年幼的男孩或女孩的识如此被切断,名色是否能够长大、发展与成熟?」
换句话说,佛陀在此的问题是:「如果该男孩或女孩,无论是在胎里或出生之后死亡,他或她的名色
是否能够完全地发展?」当然,在此阿难尊者的回答也是:「不能够,尊者。」
没有识,便没有名色,举例而言,当女人意外或故意堕胎,或婴儿在生产时死亡,或过后在孩提时期
死亡。
(21)
接着,佛陀总结其解释:
「因此,阿难,就只是这个识是名色的根、缘、起源与原因。」
换句话说,投生时生起的识是名色显现的缘;再换句话说,它是五蕴的显现、六处的获得的缘。这是
佛陀所称的生。
(22)
佛陀给与阿难尊者的解释是有关人的投生,但其原则适用于一切投生。若识在人胎里生起,便有人的
名色在发展;若在母鸡的蛋里生起,便有鸡的名色在发展;若识在天界生起(该处的有情不投胎,而
是完整地化生),就会有天神的名色等等。
(23)
解释了识缘生名色后,佛陀接着解释名色也缘生识:
「我已经说过:『名色缘生识』,应当如此理解它。若识不在名色里找到安住处,是否会有生、老、
病、死的生起与形成?」
换句话说,佛陀在此的问题是:「如果名色里没有识,如果在胎里只有像植物的非生命体在成长,是
否会有人出生,成长,变成小孩、年轻人、大人,生病,变老,以及最终死亡?」当然,在此阿难尊
者的回答也是:「不能够,尊者。」
(24)
接着,佛陀给予结论:
「因此,阿难,就只是这个名色是识的根、缘、起源与原因。阿难,这即是生老死与堕入他界及投生
所到的界限;这即是名称与概念所达的界限;这即是智慧的界限;这即是对这一生的轮回所能辨识的
界限,即名色与识。」
(25)
这是非常直接的。在同一生里,不可能观到比名色与识更远。一生始于结生识(母胎里的第一个识)
及名色的生起,而这一生终于死亡识(最后一个识)及名色的坏灭。遗下的尸体只有色法,没有名法
,没有识:只是被丢弃的色法。
在结生识与死亡识之间,就只是一个接着一个生起的心流: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意识。
在一秒钟里,就有上万忆个心识一个接一个地生、住、灭,每个心都缘取各自的目标。我们不曾停止
执取目标:就像猴子在森林里游荡,捉住一枝又一枝的树枝,我们在生死轮回里执取一个又一个目标
。
(26)
当我们证悟涅盘时,有个识直接知见涅盘,接着有许多识了知我们已经知见涅盘。然而,当我们般涅
盘时,代表一生的终结的死亡识生、住、灭,然后没有结生识随之生起:不在这世间,不在其它世间
,不在任何地方。佛陀、阿罗汉死亡后,不再有投生。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佛陀对自己的阿罗汉果
智的话 来理解:
「这是最后一生,再无后有。」
(27)
寻找最后一生、断灭代表新的痛苦的后有,是诸佛出世、重新发现正法与教导正法的唯一原因。
名色缘生识,识缘生名色:那么,这是否是苦集所能到的界限?不。正如佛陀向阿难尊者所解释的:
名色与识是对这一生所能辨识的界限。
(28)
然而,是否能够观到更远的过去?是否必要?是的,的确是必要的,因为为了了解苦集,我们必须了
解为什么结生识会生起,我们也必须了解为什么它生起为天神、人、动物或地狱的有情。我们必须了
解这些法,以及最终透过自己的禅修直接知见它们。我们不只是需要了解明显的,也就是这一生的第
一个识的缘只能够在过去世里找到,也需要能够直接知见我们人的结生识如何因为过去的因缘而入母胎。
这将会是我们下一堂佛法开示的开头,有关第二圣谛──苦集圣谛──的第四堂开示。
且让我以佛陀对如果我们忽视修学佛法、修学深奥的圣典的后果的分析来结束这一堂开示:
「这少闻之人如牡牛般长大,
只增长肌肉,不增长智能。」
或许今天我们的智慧会增长一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