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任务
(1)
今天的开示是有关第三圣谛──苦灭圣谛,即证悟涅盘、阿罗汉道果──的六堂开示的第四堂。今天
,我们要比照地探讨涅盘与生死轮回。
(2)
如果研究佛法,我们便会了解究竟法有四种:
1. 心
2. 心所
3. 色
4. 涅盘
为了了知第四种究竟法──涅盘,我们必须了知首三种究竟法,也就是名法与色法。
(3)
究竟法显然无法透过言语来完整地描述,因为语言依靠世俗谛、概念与世俗语。尽管语言的种种不足
,佛陀本身仍然以种种方式来讨论与形容究竟法。对于涅盘与阿罗汉道果,佛陀也以种种方式来形容
,例如透过隐喻。我们已经看见他形容证悟涅盘(阿罗汉道果)为:
至上圣慧
至高法
至上圣谛 目的地
至上乐
不死
世界的尽头
觉悟之境
已训服之境
寂静之境
已越渡之境
(4)
事实上,「涅盘」这一词本身便是一个隐喻,因为它直接的意思是「熄灭」,就像火或灯火熄灭。佛
陀也采用其它隐喻,例如他解释:
「诸比丘,我将教导你们涅盘,以及导向涅盘之道。」
他也解释:
「诸比丘,我将教导你们无漏,以及导向无漏之道。
彼岸
微细
极难见
不老
永恒
不分解
不显现
不增广
殊胜
吉祥
安全
美妙
奇妙
无疾
无病
清净
解脱
无着
岛屿
庇护所
保护所
归依处……。」
(5)
这许多隐喻都很有激励性,如果阅读诸比丘与诸比丘尼对于自己证悟阿罗汉道果的讲述,我们能够看
到更有激励性描述 。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描述苦灭,也就是行灭。
佛陀解释:
「诸比丘,什么是苦灭圣谛?
由于无明灭尽,行灭尽;
由于行灭尽,识灭尽;
由于识灭尽,名色灭尽;
由于名色灭尽,六处灭尽;
由于六处灭尽,触灭尽;
由于触灭尽,受灭尽;
由于受灭尽,爱灭尽;
由于爱灭尽,取灭尽;
由于取灭尽,有灭尽;
由于有灭尽,生灭尽;
由于生灭尽,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
这便是整个苦蕴的灭尽。
诸比丘,这是苦灭圣谛。」
这一切行法灭尽的因缘是无明灭尽:智慧。
(6)
接着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一切行法都必须灭尽?受有什么错?名色又有什么错?」「『我』有
什么错?」「『我的』家人有什么错?」这些问题会生起是因为无明、不了知第一圣谛:不能够知见
这些行法──生死轮回──是苦的。
(7)
且让我们看一看生死轮回。这个名词源自动词,这一词又源自(同样地)+(继续下去)=同样地继
续下去。一世又一世地继续下去:
「诸有情急促地来,
继续下去,
死亡,
又再生。」
我们一劫又一劫地一直这么做。
(8)
有一次,有位比丘问佛陀一劫有多久。佛陀解释:
「比丘,假设有座大石山,一由旬长、一由旬阔、一由旬高,既没有洞,也没有裂缝:是一大块坚实
的石头。」
一由旬大约七英哩(十一公里)。珠穆郎玛峰只有5.5英哩高(8.9公里),而且山顶是尖的,因此请
试一试想像一个比珠穆郎玛峰大得多的坚实方块石头,例如长、阔与高的距离就像从这里到班底阿济
那么远。
(9)
「每过一百年,便有个人用一块迦尸国的布来轻扫它一下。」
迦尸国的布 是非常精致的棉花布料,在现代的印度也可以找得到:有人会误以为它是丝绸。你以这样
精致的布扫一下自己的手臂时,会有什么事发生?差不多没有什么感觉。那么,如果你以这样精致的
布扫一下坚实的石头,又会有什么事发生?就像完全没有效果。如果你每一百年扫一下呢?扫这么一
大块的石头?
(10)
「当这大石山如此被磨平消失时,一劫还未结束。比丘,一劫便是这么长久。比丘,诸劫便是这么长
久:我们已经轮回不只一劫,我们已经轮回不只百劫,我们已经轮回不只千劫,我们已经轮回不只百
千劫。为什么呢?比丘,生死轮回的起点是不可知的。」
(11)
佛陀解释:
「长久以来,诸比丘,你们都在为经历母亲死、父亲死、兄弟死、姐妹死儿子死、女儿死、亲人死的
伤痛,也为失去财富及患上疾病而伤痛。在这漫长的旅途里经历这一切伤痛,由于与厌恶者相会及与
亲爱者别离而痛哭,所流之泪水确实已比四大洋之水来得更多。
为什么呢?诸比丘,生死轮回的起点是不可知的。」
(12)
每当亲爱的人病重或死亡,我们便感到悲伤。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认为该情况是特别的:我们是特别
的。母亲因为孩子生病或死亡而感到悲伤,认为她的爱是特别的;鳏夫认为他的爱是特别的。我们认
为自己、我们亲爱的人及我们的爱是特别的:特别的「我」、特别的「我的」、特别的「我的自我」
。缘于无明,我们认为自己的痛苦是特别的,没有觉察到何时何地都有痛苦发生,更甚的是,它从无
始以来便在一切地方发生。我们的痛苦就像沙哈拉沙漠中的一粒沙子那么的特别。是的,每一粒沙子
都有不同的形状,然而它们都是沙子。
(13)
佛陀解释,在这无尽的生死轮回里,我们一时投生到这里,一时投生到那里:
「诸比丘,犹如被抛上空中的一枝棍杖,掉下来时,有时头部先着地,有时中间先着地,有时尾端先
着地。同样地,被无明蒙蔽及被贪爱束缚的诸有情,从这一界去到另一界,又从另一界来到这一界地
来来去去。其因何在?
诸比丘,因为生死轮回的起点不可知。为无明蒙蔽、为贪爱束缚的诸有情在这生死轮回来来去去的起
点是不可知的。所以,诸比丘,长久以来你们都在受尽痛苦、剧痛与厄难,把坟场都给填满了,的确
长久得足以令你们厌离一切有为法,长久得足以令你们舍离它们,以获取解脱。」
(14)
佛陀说的是真的吗?如果我们坐在电视箱前,看到战斗机轰炸世间的某一个城市,如果我们看到难民
家庭在逃亡,如果我们看到遭遇饥荒的人们在摸索食物,以及看到世间某处的灾难情景,我们是否能
够说:「请把饼干传递过来。」「嗯!你在哪里买这饼干?喔,是你自己烘烤的!(以及其它有关美
味的饼干的谈话。)」?如果我们走进医院,看见一排排的病床,躺着病危垂死的男人、女人与小孩
(可能是我们的亲人之一,或朋友),如果我们看见一大队的哭丧者跟在每一个或大或小的棺材后面
前往火葬场(可能是我们的亲人之一,或朋友),如果我们看见老人、瞎子、畸形的人、哑巴与残废
的人,勉强地生存下去,勉强地装出快乐的样子(可能是我们的亲人之一,或朋友),我们是否能够
说:「多么美丽的夕阳!喔,但愿我有带照相机来!」或说:「喔,生命真美妙!爱情真美妙!大自
然真美妙!」或说:「噢,我是多么的快乐!我那美丽的女儿生了世上最可爱的双胞胎儿!现在我升
级做婆婆了!这不是很美妙吗!!!」
(15)
有人会认为我们不应该这么说,然而我们却会这么想与说,而且我们的确这么想与说:一直都是如此
。生死轮回的粗显情况可能会影响我们,但并不会久:很快地,眼、耳、鼻、舌、身、意及「我!」
、「我的!」与「我自己!」便会呼唤,那时我们便会忘记我们亲爱的子孙只是行法而已:老、病与
死之行法。魔王在弹着他的曲子,我们则快乐地跳舞,跳回最黑暗的无明。
(16)
有一次,有些喝醉酒的女人来见佛陀,在佛陀面前跳舞及咯咯笑得好像女学生一样。佛陀运用神通力
使得黑暗降临,说道:
〔世间〕常在燃烧,
为何还有欢笑?
为何还有喜悦?
被黑暗覆蔽时,
为何不寻明灯?
燃烧着的是贪瞋痴,黑暗则是生死轮回。
(17)
佛陀分析生死轮回:
「此所生、此成长、此所作、此有为。」
我们刚见他也称之为「整个苦蕴」。
至于生死轮回的终止?涅盘?佛陀解释:
「有不生、不成长、无作、无为。」
(18)
生死轮回是三种有为究竟法:
1. 心
2. 心所
3. 色
在它们之外的是涅盘──第四种究竟法,这是无为法。
佛陀解释,就只因为生死轮回与涅盘是不能共存且独特的,因此才有解脱苦的可能:
「若无此不生、不成长、无作、无为,解脱此所生、此成长、此所作、此有为便不为人所知。但是因
为有不生、不成长、无作、无为,便可能解脱此所生、此成长、此所作、此有为。」
(19)
换句话说,除非有与有为法不能共存的无为法,否则不可能解脱有为法。事实上这是很简单的,不是
吗?人们会溺毙是因为他们不能脱离水去到无水的干地。因此,佛陀说及此岸,即生死轮回,以及彼
岸,即涅盘。佛陀一而再地解释它们的不共存性,例如:
「他已超越了(泥泞、危险及愚痴的生死轮回)而到达彼岸,他禅修且心寂静无疑,透过无着证悟了
涅盘,我称此人为婆罗门。」
这是很简单的:湿不是干,干不是湿;黑暗不是光明,光明不是黑暗:它们是对立的。
(20)
佛陀继续解释涅盘:
「的确有无地、无水、无火又无风之处。」
正如之前所讨论的,涅盘是第六个外处(法处),由第六内处(意处)所识知。但它并无色(地、水
、火、风)。
(21)
接着佛陀解释涅盘并不是
1. 空无边处
2. 识无边处
3. 无所有处
4. 非想非非想处
这是四无色禅:名法。如果研读佛陀对我们对涅盘产生奇异的想法的分析,便可见到在许多时候是因
为我们心怀邪见来培育禅那 。透过禅那,心变得异常宁静,充满无量光明,这会导致我们误以为它是
涅盘,想象它为融入原来的心等等。
(22)
这种错误的想象甚至会导致我们误以为涅盘并不是独特的,而是潜藏在生死轮回里,误以为它们实为
一体(互相包含的):这当然是一种很甜美的想法,因为这样一来我们便能够鱼与熊掌两者兼得 。接
着我们声称自己已经证悟,同时又享受凡俗的欲乐:我们可以是破佛陀的戒律的阿罗汉:「我已经放
下的木筏!不再执着愚蠢的小小戒!我已经超越了一切!」
唉!这是迷幻的快乐,因为这甜美的想法是名法,是有为法:「无为的名法」这一词是自相矛盾的。
会产生这种愚痴是因为乐于生死轮回,对第一圣谛无明。但阿罗汉是智者。他了知涅盘是独特的,了
知它既无色法又无名法,因为名色法两者都是行法,是生死轮回。简而言之,阿罗汉了知涅盘是涅盘
,生死轮回是生死轮回,这两者是永远不可能相会的。
(23)
接着佛陀解释涅盘是:
「其中没有这世界,没有其它世界,也没有日月两者。」
独特地无名无色,涅盘超越这世界、其它世界及东南西北的(在无边世界里也分不出什么四维)任何
星球或星星。
(24)
接着佛陀解释:
「我称此为不来、不去、不住、不死、不再生。」
涅盘是生(来到世间)与死(离开世间)的尽头;虽然涅盘是生死轮回的尽头,我们不可误以为它是
我们将会永远地存在的终点:连存在也没有。无量这个度量并不适用于涅盘,因为涅盘是不能够度量
的。
(25)
接着佛陀解释涅盘是:
「无成立、无相续、无所缘。」
涅盘并不成立于其它法;涅盘超越时间,意思是相续并不适用于它;虽然涅盘是可被心识知的所缘(
目标),它本身并无所缘,因为它既没有名法,也没有色法:它本身是独特的究竟法,与其它三种究
竟法完全不同。
(26)
最后,佛陀解释:
「这是苦的尽头。」
涅盘是苦的尽头,也就是生的尽头,生死轮回的尽头。佛陀解释,不以涅盘为目标是愚人的任务。
(27)
佛陀解释愚人:
「诸比丘,对于(被无明蒙蔽及被贪爱束缚)的愚人,此身已成长。结果有此身及外在名色:因此有
这一对 。就只有六处,透过接触它们(或其中一个),愚人体验苦乐。」
(28)
过去世的无明与贪爱造成愚人今世的结生识与名色。结果有了他自己的名色(六内处:眼、耳、鼻、
舌、身与意)及外在的名色(六外处:色、声、香、味、触与法)。这六对是触及乐受或苦受的缘。
接着佛陀以同样的字眼来解释智者。然后他问:
「智者和愚人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29)
佛陀解释:
「对于愚人,无明还未被舍断,贪爱还未完全灭尽。为什么呢?因为愚人并没有过着为了灭尽苦的梵
行生活。因此,身体分解时,愚人去到〔另一个〕身体。去到〔另一个〕身体,他没有解脱生、老与
死。」
缘于持续的无明与贪爱,因此有未来世,有新结生识与名色的诸行:愚人继续生死轮回。
(30)
然而,佛陀解释:
「对于智者,无明已被舍断,贪爱已完全灭尽。为什么呢?因为智者已过着为了灭尽苦的梵行生活。
因此,身体分解时,智者不去到〔另一个〕身体。不去到〔另一个〕身体,他已经解脱生、老与死。
」
透过证悟涅盘,人成为阿罗汉(智者),意思是不再有未来世,不再有新结生识与名色的诸行:智者
停止生死轮回。
(31)
这是很直接的事,我们可以从瞿低迦尊者 的例子来了解。在他般涅盘后,佛陀及一些比丘去到他的僧
舍。在该处,佛陀见到一团黑云四处移动,因而解释:
「诸比丘,那便是邪恶的魔王,正在寻找瞿低迦族人的识,心想:『瞿低迦族人的识在哪里成立?』
」
阿罗汉般涅盘便是说他没有一个识在另一世、另一组名色、另一组六处里成立。因此,佛陀向那些比
丘解释:
「以无成立的识,诸比丘,瞿低迦族人已般涅盘。」
(32)
然而,继续活着的阿罗汉又是如何?举例而言,佛陀便(在成阿罗汉后)活了四十五年。佛陀解释,
涅盘有两种:
「诸比丘,这两者是涅盘界。是哪两者?有余涅盘界与无余涅盘界。」
(33)
接着,佛陀解释第一种涅盘:
「在此,诸比丘,有比丘是阿罗汉。五根 依然成立于他,透过这五根,他体验乐受与苦受,经历苦乐
。」
这就跟佛陀解释智者的一样:正如愚人体验乐受与苦受,智者也一样体验乐受与苦受。佛陀解释:
「于他〔该智者〕,诸比丘,贪瞋痴的灭尽称为『有余涅盘界』。」
第一次证悟的涅盘是无明灭尽。我们称之为部分的涅盘。
(34)
接着有第二次证入的完全涅盘:
「在此,有比丘是阿罗汉。对于他,此生所感受的一切事物 都不能取乐他:他们已变得清凉。这称为
『无余涅盘界』。」
(35)
这是很直接的,名色法组成世俗所称的有情并没有在证悟阿罗汉道果时爆炸化为乌有。除非在证悟阿
罗汉道果后立刻死亡 ,否则便还会有识、名色存在,也就是还有六处存在,还会透过它们而有触与受
:这一切是佛陀所说的旧业。从他证悟成佛,直到他证入无余涅盘界 ,也就是他的般涅盘,佛陀也一
直带着他的旧业,透过眼、耳、鼻、舌、身与意体验触与受,跟愚人一样必须体验它们。但是由于佛
陀是阿罗汉,他所体验的受不再成为行成结生识的缘。佛陀与其它阿罗汉透过身、语、意造作时,并
没有新业的行法。佛陀解释:
「由于无明灭尽,行灭尽;
由于行灭尽,识灭尽;
由于识灭尽,名色灭尽〔等等〕。」
(36)
根据佛陀解释的缘起,如果要有生,便必须有无明。这是为何佛陀与其它任何阿罗汉都不能够再投生
:他们不是愚人,不是吗?佛陀是智者中的智者。他与其它阿罗汉已经知见生死轮回、生死轮回的因
、生死轮回的灭、导向生死轮回灭之道。由于无明,我们不了知这四法。结果怎样?苦。
(37)
有一次,有一个婆罗门向佛陀形容生死轮回之苦 。该婆罗门在森林里寻找他迷失的十四只牛时,看见
佛陀盘腿坐在一棵树下、挺直身体、建立正念。他走近佛陀面前,说:
「此沙门肯定没有十四只〔迷失〕不见了六日的牛,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芝麻病枯、有些剩下一叶、有些剩下两叶的田园,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老鼠在里面快乐地跳舞、空无的仓库,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七个月以来生满害虫的毯子,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七个寡妇女儿,有些有一子、有些有二子,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用脚踢醒他、满脸麻子的黄脸婆太太,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清晨来找他的债主,骂他:『还钱!还钱!』,是故此沙门快乐。」
(38)
听到这件事,我们可能会想:「啊,可怜的婆罗门!太不幸了!」我们也可能同情地笑一笑。但是我
们却可能不会想,该婆罗门的悲惨故事便是我们的悲惨故事:这是每个人的悲惨故事。他与我们多数
人之间的差别是,他知道生死轮回是生死轮回,也了解坐在树下的沙门是多么的幸运。
(39)
佛陀向他说了什么?佛陀是否说:「有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与导向苦灭的道圣谛。
」?你们认为怎样?
那就是佛陀所说的话,因为诸佛永不改调。佛陀描述生死轮回与涅盘之间的差别、愚人与智者之间的
差别: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十四只〔迷失〕不见了六日的牛: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芝麻病枯、有些剩下一叶、有些剩下两叶的田园: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老鼠在里面快乐地跳舞、空无的仓库: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七个月以来生满害虫的毯子: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七个寡妇女儿,有些有一子、有些有二子: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用脚踢醒我、满脸麻子的黄脸婆太太: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清晨来找我的债主,骂我:『还钱!还钱!』: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40)
佛陀的快乐是涅盘与阿罗汉果之乐。这是最清净之乐,没有潜藏于其它一切乐的不快乐:它是独特的
,是智者的任务。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