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母之母
(1)
应循所邀讲的题目四圣谛,今天的开示是有关第二圣谛──苦集圣谛──的四堂开示的最后一堂。
(2)
今天,且让我们问一问自己几个大问题,一切时代的人所问的问题:「我是谁?」「我是什么?」「
人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整个历史上衍生许多忆测、许多迷惑、许多渴望及许多痛苦。对于这些问题
,许多哲学家与诗人绞尽脑汁,写了一页又一页又一页,甚至许多本厚厚的著作。去任何一间好的大
学的图书馆,都可见到一架架的书,现时的、旧时的、甚至古代的,尝试回答有关人的问题。
(3)
有一次,有一位名叫沙米帝的比丘也问佛陀这样的问题。他问:
「尊者,说到『有情、有情』。尊者,如何会有『有情』,或如何有有关『有情』的解释?」
佛陀解释:
「沙米帝,有眼、有色、眼识及眼识所识知之法,便有有情或有关有情的解释。
有耳……鼻……舌……身……意、有法、意识及意识所识知之法,便有有情或有关有情的解释。」
(4)
我们可能会问:「这是什么?」「我」又是什么?我们无法了解,我们感到迷惑。甚至不要去了解,
因为我们会害怕。我慢也可能生起:「这些枯燥无谓的解释有什么用?」「这真的需要吗?为什么不
比较轻松、友善与随和一点?」接着,怀疑可能生起:「这真的是佛陀的话吗?」「佛陀的笑容在哪
里?佛陀的热心又在哪里?」我们以为佛陀只是一个友善的家伙,会说好听的故事,开怀大笑,开玩
笑,拍我们的头说一切事都没有问题:「只要快乐,微笑,行善,但不执着它就好了。」当我们执取
这种见解,接受这种教法,我们就会对正法失去信心:我们不寻求与学习正法。
(5)
有一次,有一个名叫婆蹉卫多的外道对佛陀产生了信心。接着他发表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当佛陀告诉
他其见解是不符合佛法时,婆蹉卫多失去了信心,宣说自己的迷惑与混乱。佛陀的回答是:
「婆蹉,这已足以令你迷惑,足以令你混乱。婆蹉,因为此法深奥、难知难见、寂静殊胜、无法只透
过推理证得、微妙、当由智者体证。在你执持其它见解、接受其它教法、认同其它教法、追求不同的
修行、跟随不同的导师时,你很难了解它。」
(6)
正如佛陀清楚地说明,正法是非常不民主的:只有佛陀的教法是正法,而且只有出类拔萃的智者才能
够了解它。每当我们尝试把正法民主化,令它顺从大多数人(无知者)的无知见解时,它便不再是正
法。为什么呢?因为并不是正法需要顺从无知的见解,而是无知的见解需要顺从正法:直到它们转变
成正见,也就是正法。因此,我们需要跟随佛陀,我们需要接受佛陀的教法、认同他的教法及追求他
所制下的修行。佛陀解释:
这是唯一的道路,
再无其它知见清净之道。
实践此道能令魔王迷惑。
唯一的道路便是正法──法的道路。我们必须一心一意(地走在)法的道路,也就是佛陀之言。否则
我们不能令魔王迷惑,而是令自己迷惑。
(7)
法就是缘起法,此法深奥、难知难见。透过足够坚强的定力与禅修技巧,我们能够辨识过去世、现在
世与未来世的究竟名色法,直接知见缘起,亲自体证。在这之前,我们应该细心且谦虚地修学缘起:
佛陀的教法。这是佛陀所说的圣弟子的「闻财」 。佛陀解释:
「什么是闻财?圣弟子多闻、谨记所闻、增强所闻。此教法初善、中善、后善,具足正确的义理与辞
句,确定地言明圆满清净的梵行:他多闻、谨记、背诵、探讨及以见完善地通达此教法。这称为闻财
。」
大家想要成为圣弟子吗?如果要,就请别忘记,如果认为法是很容易的,我们就肯定完全不了解法。
(8)
且让我们继续上一回暂停之处:佛陀对阿难尊者解释缘起 。佛陀解释名色缘生识,而识本身又缘生名
色;名色缘生触、受、想、爱、取、有、生与老死、愁、悲、苦、忧、恼。佛陀解释,对于一生所能
辨识的极限是名色与识:
「因此,阿难,就只是这个名色是识的起源、因缘。阿难,这即是生老死与堕入他界及投生所到的界
限;这即是名称与概念所达的界限;这即是智慧的界限;这即是对这一生的轮回所能辨识的界限,即
名色与识。」
(9)
这一切是菩萨坐在菩提树下时所证悟的 ,至此我们已经讨论了他自问的九个问题,以及因而了悟的十
个缘起支。但他还超越了这一生,问了第十个问题:「因何有识?什么缘生识?」
(10)
接着他了知:「行缘生识。」
佛陀解释行):「行有三种:身行、语行。与意行(心行 = 意行)。」
(11)
在佛法里,行有好几种含义。讨论随念过去世的五蕴时,佛陀解释行最普遍的含义:
「诸比丘,为何称它们为诸行?
它们行作有为。
它们行作色行为色;
它们行作受行为受;
它们行作想行为想;
它们行作行行为行;
它们行作识行为识。」
(12)
因此,行是指行作而成之法,法的形成。举例而言,在之前其中一堂开示里所提到的咖啡:一杯咖啡
的诸缘是咖啡粉、杯子与滚水。这三种东西行作一杯咖啡的「形成」。但它们本身也是行法。举例而
言,咖啡粉之行是透过咖啡豆之行及摘、晒、炒与研磨咖啡豆之行形成的。咖啡豆之行则透过咖啡树
之行形成;咖啡树之行透过咖啡豆、土地、水与阳光等之行形成。
(13)
世间的一切名色法是行法,而行法之形成则依靠种种因缘:若无适当的因缘,该法之行不会产生。因
此,我们可以了解,缘起说出了诸行形成的必备因缘:一切缘起支都是行法,行作以便其它行法形成
,包括使识行形成。然而,涅盘则非行法,它不是缘生法:它是无为法。
(14)
然而,产生识的行有特别的含义。佛陀在以它命名的经《行经》里解释行。在这部经里,佛陀解释有
情如何根据自己行作的三种行而出生在某个界里:
「在此,诸比丘,某人……行作了恶身行……恶语行……恶意行 之后,投生到恶界里。」
(15)
然后,佛陀根据缘起法则分析:
「当他投生于恶界,不善触接触他。受到不善触接触之下,他感受不善受,完全痛苦,即如在地狱里
的众生。」
佛陀解释,若人行作之行是善的,他将投生到善界,例如成为某个天界的众生;若人行作之行是不善
与善两者,他将投生到恶界与善界,例如成为人界、某个天界、动物界、饿鬼界等的众生。
(16)
佛陀向富楼那沙门总结这项解释时,明确地指出它是业:
「因此,富楼那,一个有情的投生是因为一个有情:他根据自己所造的投生。因此,富楼那,我说:
『诸有情是自己的业的继承者。』」
这是很直接的。佛陀解释有情造业,死亡时该有情的业导致投生。举例而言,一个人造了不善行,这
是他投生到恶界的因缘:例如,其不善行是他投生为地狱有情的结生识与名色的因缘。名色与识则是
该地狱有情的六处的因缘;六处则是他被不善触接触的因缘;不善触是他感受不善受的因缘;不善受
则完全是痛苦的。佛陀说诸有情是自己的业的继承者时,他就是说诸有情是缘生的。
(17)
我们的业行决定我们未来世的素质与投生之处。(如果我们的业行是阿罗汉道,它即确定我们永不再
投生。)佛陀在其教法里一再重复地解释这一点。举例而言,解释善业行时,佛陀解释当下可见的果
报,以及未来世的果报:
「这一世他快乐,来世他一样快乐,
行善者在今生与来世都快乐。
想到『我造了善业』时,他感到欢喜。
再者,当投生到善趣时,他更加快乐。」
(18)
这是所有(年轻与年老的)佛教徒都明白的其中一件事,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我们可以说这是幼儿
园的佛法。甚至有些非佛教徒也明白这一点,例如印度教徒,甚至包括那些明白布施食物、饮品、衣
服与药物等身行及忍辱和谅解等意行是投生天界的因缘 的基督徒与回教徒。如果没有这种对缘起的基
本了解,就没有佛教徒会理会持戒或布施:事实上,没有这种对缘起的基本了解的人很难称为佛教徒
,因为那就是邪见。这是为何讨论业是投生的因缘时,我们提及布施的利益。我们也讨论佛陀对于业
的解释,其中佛陀也说到透过三门造作的十种净行与十种不净行。
(19)
佛陀对业的解释是:
「诸比丘,我说思是业。人以思透过身、语、意造业。」
(20)
思是名法。思是造作或意愿,是付诸行动。没有思便没有业。佛陀解释,如果我们依正见造了业,我
们将会投生到善趣;但若依邪见造了业,我们将会投生到恶趣。佛陀解释,我们现在的名色是旧业:
「诸比丘,什么是旧业?眼是旧业,当视之为所行作、所愿与当受。耳……鼻……舌……身……意…
…。这称为旧业。」
眼、耳、鼻、舌、身及意是六处、名色与识:也就是人的投生。
(21)
佛陀也解释,若人造作意行,希望获得某种投生:他称之为「行生」 。佛陀解释,只要有适当的因缘
(只要人造了所需的其它行),这种愿望之行就可能实现:
「在此,诸比丘,比丘具备信、戒、多闻、舍与慧。」
(这些素质都是圣弟子之财。)
佛陀接着举出这种比丘的愿望之行的例子:
「他想:『噢,……愿我死后出生在富裕的贵族里!』〔富裕的婆罗门、富裕的平民或天神〕 他对该
心专心致志,他对该心下定决心,他培育该心。这些行与他的安住,在如此开展与培育之下,导致他
投生到该处。诸比丘,这是导致投生到该处之道与方法。」
若人培育禅那,他可发愿要投生到与所证得的禅那相符的梵天界。(我们都已知道这些愿望之行:我
们在讨论布施时已经讨论过了。)
(22)
然而,佛陀是否说我们应该发愿投生到善趣?不。佛陀说我们应该发愿完全灭尽轮回、证悟涅盘。为
什么呢?因为正如佛陀向阿难尊者解释:
「我已经说过『生缘生老死』,当如是理解它。阿难,如果在任何地方都完全没有任何有情的生:男
神的、女神的、干达婆的、夜叉的、饿鬼的、人的、四足的、鸟的与爬虫类的,如果完全没有这些有
情的生,那么,在无生、在生灭尽之下,老死会发生吗?」
(不会,尊者。)
因此,无论造了什么业,我们都会继续投生。即使一而再地投生在最好的家庭,拥有巨大的财富、完
全的健康与令人惊叹的美貌,我们都无法逃避老死,无法逃避痛苦。无论我们在天界或梵天界的寿命
有多长,它必定会终止,这就是苦。唯一能够逃避老死的方法就是停止造作业行。
(23)
这已经很明显,但为什么我们还继续造业?为什么我们还继续生死轮回?为什么继续选择投生与老死
?这是菩萨的第十一个问题:「因何有行?什么缘生行?」
他接着了知:「无明缘生行。」
(24)
佛陀解释无明:
「诸比丘,什么是无明?
不了知苦、
不了知苦集、
不了知苦灭、
不了知导向苦灭之道。」
(25)
说到无明,佛陀是指不了知四圣谛。我们的痛苦、我们的继续投生、我们的生死轮回的因缘就是我们
对四圣谛的无明。佛陀解释:
「诸比丘,由于不彻知、不通达四圣谛,你我长久以来不断地生死轮回。」
(26)
然而,解释第二圣谛时,佛陀说:
「诸比丘,这是苦集圣谛:它是造成投生、充满爱欲、四处追求爱乐的贪爱。」
为什么佛陀在一个地方说贪爱是苦的因,在此则说是无明?因为正如我们所知,十二缘起支每一个都
是苦的因:苦的因是生、有、取、受、触、六处、名色、识、行,而诸苦之母则是无明。因此,无论
我们说苦的因是贪爱或无明,或说贪爱与无明是苦的因,结果是一样的:它们都是导致痛苦的有为法
。
(27)
佛陀解释:
「诸比丘,那些沙门与婆罗门不如实知『这是苦』,不如实知『这是苦集』,不如实知『这是苦灭』
,不如实知『这是导向苦灭之道』,而极度耽乐于导致生之行;导致老之行;导致死之行;导致愁、
悲、苦、忧、恼之行。」
由于无明而耽乐于组成我们的生命的东西,也就是贪爱、意业之行。
(28)
佛陀接着解释:
「极度耽乐于如此之行,他们行作导致生之行,行作导致死之行,行作导致愁、悲、苦、忧、恼之行
。」
由于无明与贪爱,所以造作了导致苦的身行、语行与意行:造作了身业、语业与意业之行。 。
(29)
佛陀接着解释:
「行作了如此之行,他们堕入生之黑暗,堕入死之黑暗,堕入愁、悲、苦、忧、恼之黑暗。」
由于无明、贪爱与行,而有投生、识入胎、名色之形成、六处、触与受:生死轮回持续不断。
(30)
我们何时开始如此疯狂?佛陀解释这何时开始:
「诸比丘,生死轮回的起点无法得知。受到无明蒙蔽、贪爱束缚、来来去去地轮回的诸有情的起点是
无法得知的。」
它不曾开始。当佛陀解释无明是一切苦之母时,他并不是说无明是第一因:根本没有第一因这一回事
。正如在之前的开示里提到的,没有任何法只依靠单一个因而生起,也没有任何法能够单独生起:永
远是许多因产生许多果。
(31)
缘起并不是在说一系列个别的事件一个接一个地生起,就像戏院卷盘的个别镜头:「首先这个发生,
接着那个发生,然后,再然后,又然后。」这只是一面的见解,扭曲了真实法多层面的复杂结构 。诸
缘起支并非个别的事件,而是互相作为缘及缘生的行法:行法行作行法。然而,为了分析多层面的真
实法,我们跟随佛陀的作法:我们必须逐一地讨论诸行法。
(32)
有第一因的想法是邪见。正如佛陀所说,起点是无法得知的,这是为何不能把缘起比喻为梯子,因为
梯子是静止的,人们能够说,从最下面的一级爬上项端的梯级。如果要用东西来比喻缘起,我们可把
缘起比喻为转动的轮子:它永远都在转动,我们不能说从第一枝辐条去到最后一枝辐条。事实上,在
解释缘起时,圣典把缘起比喻为轮子:有轮。
(33)
佛陀解释为什么无明不是第一因:
「诸比丘,无明的起点无法得知〔例如〕:『在此之前没有无明,但之后无明即生起。』然而,诸比
丘,虽然这么说,却可知:『无明有其因缘。』无明有其食。」
在此,佛陀说到无明之食,即无明食用之行。
(34)
佛陀说,无明食用五盖之行:
1. 欲欲
2. 瞋恨
3. 昏沉与睡眠
4. 掉举与追悔
及最严重的
5. 疑(疑缠绕着一切现代与进步的佛教徒,包括出家人与在家人两者。)
(35)
五盖则食用三恶行之行:
1. 身恶行
2. 语恶行
3. 意恶行
我们刚刚讨论它们。
(36)
恶行食用根无律仪之行:不律仪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不善心之行。
(37)
根无律仪食用无正念与无正知:不日夜地完全觉知自己的身行、语行与意行。
(38)
无正念与无正知食用不如理作意之行:
1. 视无常为常
2. 视苦为乐
3. 视无我为我
4. 视不净为净
(39)
不如理作意食用无信之行。信之行是圣弟子的七财之一。无信之行即是不相信佛陀是: 人之无上调御
者、天人师、佛陀。
(40)
无信食用不闻正法之行:学习佛陀以外的导师的教法,这包括不符合佛陀之言的自创佛法。现在,佛
陀已经入灭了大约两千六百年,因此我们不能够听到佛陀亲口说法。然而,那些亲耳听闻佛陀说法的
比丘,已经足以背诵从佛陀及其它智者比丘之处所闻之法,再加以编排,甚至解释它。这是现在我们
所称的巴利圣典。巴利圣典是我们可以找到正法的唯一地方。由于无知的本性,我们不能了解佛法,
因而面对步入邪道之险时,巴利圣典中广泛且深入的注疏确保我们走在正道上。如此,我们能够依照
佛陀的劝导,即在不了解法时向智者比丘求教 。而且,巴利圣典是我们的「筏」,除非紧紧捉住我们
的筏,我们将无法达到彼岸:我们将不断地沉溺在生死轮回之洋里。
(41)
最后,不闻正法食用不亲近善士之行:不亲近那些听闻正法、说正法、有信、如理作意、有正念、有
正知、律仪诸根、持守五戒(在布萨日则持守八戒;若是比丘则持守比丘戒)、有慧意行而非无明意
行的人。
(42)
当然,无明的这八种食之行本身就是无明之行:对四圣谛无明。无明是苦之母、祖母、曾祖母等等:
苦之母之母。佛陀解释:
「诸比丘,无明不能引生明。诸比丘,无明引生的是无明。」
(43)
菩萨始于问什么是老死的因缘,最终来到无明。佛陀说,接着菩萨总结他所发现之法。且让我们也这
么做:
「如是,
无明缘生行;
行缘生识;
识缘生名色;
名色缘生六处;
六处缘生触;
触缘生受;
受缘生爱;
爱缘生取;
取缘生有;
有缘生生;
生缘生老死、愁、悲、苦、忧、恼。
苦蕴如是集起。」
(45)
对于我们所讨论的一切,更简短的总结当然是: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46)
这一切在哪里结束?涅盘:第三圣谛。简而言之: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