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沙堡
(1)
应循所邀讲的题目四圣谛,今天的开示是有关第三圣谛──苦灭圣谛,即证悟涅盘、阿罗汉道果──
的六堂开示的第三堂。今天,我们要探讨为什么我们时常拥有对涅盘的无知见解,然后再探讨什么构
成对涅盘的正确见解。
(2)
对涅盘的无知见解,至此我们已经讨论的是贪欲涅盘(贪欲的进展) 、民主涅盘(一切涅盘都平等)
、可以透过越渡到达的地方涅盘(它处于外在的某个空间)、作为一个生命界的涅盘(投生到一个永
生的生命界)及潜藏于一切事物里(我们已经拥有涅盘)、作为生命的原来实质的涅盘。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对涅盘的无知见解?因为我论取,这也可称为身见。身见因为我们视色、受、想、
行与识这五蕴为我而生起。
(3)
身见有两个极端:
1. 断见:我们认为死亡时便会自动地证得涅盘,因为我们认为身体死亡便是灭尽自我:这是唯
物论,也是现代正统信仰。
2. 常见:我们想象涅盘为证得永生的境界;融入于永恒、遍满整个宇宙的心;原来的实质等等
,这以许多种形态呈现出来,包括现代的「精神」正统信仰。我们可能因此相信这种过程是自动地发
生,或相信需要付出一些努力,也可能相信这只需要一种独特的见解、上天的挑选等等。
(4)
然而,还有更古怪的极端:包含这两种极端的极端。佛陀解释:
「在此,比丘,某人拥有此见:『这是自我,这是世界:死后,我将常在、常存、永恒、不变:我将
永远存在。』」
这是常见。接着我们听闻此法:
「他听闻世尊或世尊的弟子教导,为了去除一切立足处、决定、缠扰、执着与潜在倾向,为了平息诸
行,为了舍弃一切执取,为了灭尽贪爱,为了离欲,为了灭尽,为了涅盘的法。」
这是正法,我们能够听闻它是很幸运的。然而,由于无明,我们可能误解此正法:
「他这么想:『这将被毁灭!我将会消逝!我将不复存在!』他因此忧愁、悲伤与哭泣;他搥胸痛哭
、心烦意乱。」
首先,我们执持常见,然后对法产生信心,接着听闻关于涅盘之法,因此感到不快,因为我们视涅盘
为毁灭:我们的常见成为我们的断见的因缘,接着我们可能会对法失去信心,感到不快,甚至生气。
我们可以称它为迷惑的杰作。
(5)
由于误解涅盘,我们曲解了佛陀的教法。佛陀解释:
「我被某些沙门与婆罗门如此毫无根据地、无益地、虚假地及错误地曲解:『乔达摩沙门是误导者:
他教导有情之断灭、毁灭、非有。』」
对于曲解佛陀的事件,在全世界的通史里都可见到,甚至如今也还在发生。
(6)
然而,什么是有情?有一次,有一位名叫啦达的比丘问这个问题:
「尊者,说到『有情、有情』。尊者,因何说『有情』?」
佛陀解释:
「啦达,透过对色的欲望、贪欲、耽乐与贪爱,有情紧紧地被黏着:因此称之为有情。
啦达,透过对受……想……行……识的欲望、贪欲、耽乐与贪爱,有情紧紧地被黏着:因此称之为有
情。」
在此,佛陀是说五取蕴。正如刚提到的,身见是视五取蕴为我、紧黏着它们。
(7)
佛陀接着用沙堡的隐喻来解释它:
「啦达,假设有些小男孩或小女孩在玩沙堡。对于那些沙堡,只要他们还不是无贪欲、不是无欲望、
不是无喜爱、不是无渴望、不是无欲念、不是无贪,他们便会重视它们、玩它们、珍惜它们、占有它
们。」
我们的五蕴是沙堡。第一座这样的沙堡是无法得知的。我们已经建造了无数的沙堡,而且还继续这么
做。尝试叫小男孩去做他的功课:不,他不能够把心投入做功课。但是他却能够把心投入建造沙堡,
甚至在烈阳下这么做好几个小时。同样地,我们觉得很难把心投入于法,却很轻易地把心投入于说废
话、读废物、观看很废的电视节目好几个小时。由于紧黏着我们的身见,我们紧黏着五座沙堡,就像
小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一般。
(8)
现在,且让我们简略地看一项分析。关于身见,佛陀举出一个更详细的分析来解释我们紧黏着的沙堡
。该经是《根本教示经》:佛陀向婆罗门出身、精通古老且神奇的吠陀教理的一群比丘开示这部经。
在这之前,他们很迅速地掌握了佛法,因此以为佛法很容易,而感到骄傲,无法对佛陀谦虚与恭敬。
在「现代佛法」里,这种误解几乎是必要的;正如现在,当时这种对法的误解也非常令人婉惜,因为
它阻碍了在佛法上的进展。因此,佛陀开示该经的目的是粉碎那些比丘的我慢,以及毁坏他们可能还
紧黏着的任何婆罗门教法。
开始时,佛陀说:
「诸比丘,我要给与你们一切法之根本教示。谛听我将要说的话。」
在此,佛陀讨论一切身,就是说他讨论我们的身见的根本 。我们的身见的根本是(正如佛陀向啦达尊
者所解释)我们紧黏着自己的沙堡,认为五取蕴是我。
(9)
佛陀接着说:
「在此,诸比丘,……无闻的凡夫不恭敬圣者,不善于圣法,不受训于圣法,不见善士,不善于善士
法,不受训于善士法,他想象地为地……想象水为水……想象火为火……想象风为风。」
无闻的凡夫是大多数的选民。地、水、火与风是属于色法的四界:我们的身体或外在的色法,例如别
人的身体、我们的物质财产、甚至是一座沙堡。
(10)
佛陀接着解释,由于贪爱、我慢与邪见(这一切都由无明产生),我们以五种方式来看四界(例如我
们的身体):
1. 「他想象〔自己为〕地……水……火……风。」
我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是我们的自我。
2. 「他想象〔自己〕在地……水……火……风之中。」
我们认为我们的自我存在自己的身体里面,例如认为有同一个心识住在自己的身体里面。
3. 「他想象〔自己在〕地……水……火……风之外。」
我们认为我们的自我存在自己的身体外面,例如认为那是一个在飘浮的心识
4. 「他想象地……水……火……风为『我的』。」
我们认为我们拥有自己的身体。
5. 「他极乐于地……水……火……风。」
我们耽乐于自己的身体。
(11)
我们耽乐的这个身体是什么?之前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它是我们的头发等等。我们把自己的金发染成
黑色,把自己的黑发染成金色(有时则是红色),我们也染自己的白发(「现在我的头发已经不白,
因此我不老:我很年轻!」)。男人乐于上唇的毛(髭),或乐于每天剃掉它,首饰则帮他炫耀自己
的财富(沉重的金炼、金戒指、劳力士金表,甚至是伪造品)。从孩提早期开始,女性便被教导乐于
自己的身体、展露自己的身体:举例而言,她被教导乐于自己的长发(奢侈的美发)、乐于自己的睫
毛(用染睫毛膏让它们看来更长)、乐于自己的嘴唇(最令人喜爱的是口红,用以表现青春与色欲)
、乐于自己的耳朵(耳环)、乐于香水(以掩饰身体的自然臭味)、乐于自己的指甲(如动物的长指
甲,以及表现色欲的红指甲油)。为了表现青春,她剃掉脚毛,甚至拔掉难看的毛(这是很痛的);
她在颈项、手腕、手指(甚至足踝)戴着首饰,暴露自己的皮肤(时常是皱皱的)与肉体(时常是肥
胖或松弛的)。在此,公主与妓女是平等的,透过所谓的解放妇女,自囚式的崇拜身体表现狂群众的
人数已经突破且不断突破新高。
然而,乐于身体及想象身体为我是毫无止尽的,无论是男或女、年轻或年老、强健或病弱、高或矮、
胖或瘦、强或弱、自己或别人的身体:虽然身体有不同的形状与大小。无论如何,我们都视它为「我
」、常、乐与净。对于所拥有的物质财产,我们也如此看待它们。
(12a)
为什么会这样?佛陀解释:
此身乃骨城,
涂上血与肉,
其内储藏着:
老死、慢、虚伪。
如果透过禅修透视究竟色法,就会了知身体便只是地界的硬、粗、重、软、滑与轻;水界的黏与流;
火界的热与冷;风界的支持与推动;以及颜色与气味:这两者是所造色。
(12b)
佛陀接着解释我们如何执着其它众生:
「他想象生物为生物。他想象天神为天神。他想象梵天神为梵天神。〔以及其它界的众生。〕」
我们说人是万物之灵,比动物优越。这满足了我们的我慢,肯定了对我们认为劣等或「无用」的生物
的杀害 是有理的。同时,为了肯定我们的贪欲有理,我们把人比喻为动物:「为什么要抑制本性的冲
动?」因此我们可能会发愿投生为某个界里的某种有情。
(13)
接着,佛陀解释我们如何也执着五根及它们的目标:
「他想象所见为所见……所闻为所闻……所感为所感〔香、味、触〕。」
这是现代正统信仰,我们已经透过痲疯病人及穿脏衣的瞎子 来讨论它,还记得吗?我们执着呈现于五
根的东西。就让我们看一看在用餐之前、当时与之后,我们对食物的思惟:「啊,好香呀!」「嗯!
看那个!多好吃啊!」我们不只是用嘴巴来吃,也不只是为了维持身体而吃;我们是为了欲乐而用眼
、耳、鼻、舌与身来吃,口味则变得越来越精细:心里想的都是食物。这种占据心的念头与工业的发
展表示,在整个所谓的文明世界里,每天都有无数的鸡、猪、牛、鱼及其它海底生物遭受无法言喻的
折磨、无法言喻的残害、无法言喻的惊吓、无法言喻的痛苦及无法言喻的死亡。
(14)
然而,眼睛并不满足于看,肚子也不满足于吃饱食物。佛陀解释我们如何也执着第六根及其目标:
「他想象所识知为所识知〔心念:受、想、念头、记忆、幻想等等〕。」
这是执着最重要的来源,因为我们便是在此增加对五根的体验:我是男人,妳是女人,我来自马来西
亚,你来自意大利,他是亚洲人,她是西方人,他们是外国人,我们是女权主义者,你们是大男人主
义者,他们年轻,我们老了,我们是平等的,等等。是否还记得,当我们是小孩子时,我们如何执着
自己的年龄?「我十岁半!」「我差不多十二岁了!」长得越大时,我们并不变得更有智慧,而是对
我们的年龄更加「敏感」(几乎在每一种情况里,「敏感」只是形容「我慢」的礼貌字眼。)。
(15)
接着,佛陀解释我们如何把东西想象为一样及多样:
「他想象一性为一性……想象多样化为多样化……」
这是禅那的一性对比五根的多样化。一性是有规律,多样化则没有规律。想象一性时,我们的身、语
、意作为一致;想象多样化时,我们的作为则不一致,因此可能会迷惑及自相矛盾:其教条是「开明
」与「多元主义」。执着多样化是现代社会里,疯狂且复杂地增长的贪欲、政治课题及政党的根本。
它是六根的消费主义,被视为是现代发展所带来的幸福之一。反之,一性则会导致原教旨主义及狭隘
偏执:其教条是我们执着的一切主义──佛教、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女权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正
确主义等等──甚至有时需要舍弃理智。
(16)
佛陀接着解释:
「他想象一切为一切。」
这是想象自己与其它一切东西为一体:这是许多宗教与哲学的根本,例如一体论;认为究竟上只有物
质的现代见解;认为只有一种究竟元素、一切毫无差异的见解。但也有多元主义的见解,例如认为一
切事物都是一大群的神或实质,也有认为一切事物只是看法不同的现代见解,这种见解认为一切见解
与作为在根本上是有益且正确的。这源于变幻莫测的贪欲,即现代正统信仰:「我喜欢的是好的!我
不喜欢的就是不好的!」我们做我们认为是对的。当然,由于我们的喜好不同,而且不断地变化,我
们变得迷惑,又因为身见,结果我们要求把一切事物视为同样的好。其结果是自相矛盾:欲乐的道德
──道德的贪欲。
(17)
这一切无知想象的结果是:
「他想象涅盘为涅盘。
想象涅盘为涅盘之后,
他想象〔自己为〕涅盘;
他想象〔自己〕在涅盘之中;
他想象〔自己〕在涅盘之外;
他想象涅盘为『我的』;
他乐于涅盘。」
(18)
这便是说,我们对真实法有错误的见解且执着它;我们也对涅盘有错误的见解且执着它。对于佛陀所
讨论的这一切想象,我们也想象它们为涅盘。举例而言,我们想象涅盘为可以取乐的欲乐,想象它为
投生到其它界,想象它为「我的」禅修境界。我们甚至想象涅盘为「潜藏」在一切事物里的唯一究竟
法 ,从桌上的汤面,到我们「内在、潜在的菩提本性」:我们认为自己及其它一切人,甚至一切事物
,都拥有潜在的涅盘、佛性。依此见解,我们想象自己已经存在于涅盘之中,想象生死轮回是极其美
妙的,因为我们想象无明、苦、老与死只是幻觉罢了。
(19)
接着,我们可能会说:「在究竟上,我们怎么想象涅盘又有什么关系?反正它只能透过证悟来了知。
」其答案是:「如果我们不要证悟涅盘,不要灭尽无明、轮回与痛苦,那么,无论我们怎么想都没有
差别:越无明越好。在这种情况之下,佛法也不需要。然而,佛陀是为了那些想要证悟涅盘,想要灭
尽无明、轮回与痛苦的人而教法。在这种情况之下,他教导我们需要不取乐事物,因为那不是涅盘,
也不能导向涅盘──无明、轮回与痛苦之灭尽。」当然,在我们能够停止取乐事物之前,或甚至想要
停止取乐事物之前,我们必须了解,这是应当做的。如此,我们也避免曲解佛陀。佛陀解释:
(20)
「诸比丘,乐于色者乐于苦。我说,乐于苦者没有脱离苦。乐于受者……乐于想者……乐于行者……
乐于识者乐于苦。我说,乐于苦者没有脱离苦。」
(21)
换句话说,乐于世界是乐于苦。乐于大自然──美丽的花儿、在老橡树上唱歌的夜莺、在闪烁的蔚蓝
大海升起的光耀日出等等──便是乐于世界和乐于苦。如果有人把那棵老橡树砍倒取柴,我们会变得
多么情绪化。感到不快是苦,因为取乐而产生,而取乐则是贪爱与无明。
(22)
如何停止取乐?佛陀解释:
「诸比丘,阿罗汉比丘诸漏已灭、梵行已立、应作皆办、重担已卸、目的已达、有结已灭且已透过终
极智解脱,他如实了知地为地。」
这是阿罗汉。阿罗汉不会对事物执持奇怪的观念:他如实了知诸法:
(23)
「如实了知地为地之后,
他不想象〔自己为〕地;
他不想象〔自己〕在地之中;
他不想象〔自己〕在地之外;
他不想象地为『我的』;
他不乐于地。」
(24)
如何分辨阿罗汉和无闻凡夫?无闻凡夫错误地想象事物,结果他想象自己便是那些事物,因而乐于它
们;阿罗汉如实地了知事物,结果不能够乐于它们:他了知地界便只是地界而无他。
同样地,他如实了知水为水……火为火……风为风……生物为生物……所见为所见……所闻为所闻…
…所感为所感……所识知为所识知……一性为一性……多样化为多样化……一切为一切……。
(25)
阿罗汉了知这些事物是什么,不会对它们感到迷惑,了知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怎么样呢?佛陀
解释:
「他如实了知涅盘为涅盘。
如实了知涅盘为涅盘之后,
他不想象〔自己为〕涅盘;
他不想象〔自己〕在涅盘之中;
他不想象〔自己〕在涅盘之外;
他不想象涅盘为『我的』;
他不乐于涅盘。」
(26)
非阿罗汉拥有对涅盘的一切邪见,因为他不如实了知涅盘:他只知道沙堡,由于不如实了知,他想象
它为涅盘。结果他想象自己为涅盘,或在涅盘之中,或在涅盘之外,或想象涅盘为「我的」,或乐于
涅盘。反之,阿罗汉不这么想象。佛陀解释:
「为何如此?我说,因为他〔阿罗汉〕已彻知它。
因为透过灭尽贪欲,他已无贪欲。
因为透过灭尽瞋恨,他已无瞋恨。
因为透过灭尽愚痴,他已无愚痴(。」
(27)
成为阿罗汉时,我们不再建造沙堡,不再乐于它们,因为我们已经灭尽了贪、瞋、痴。如何才能证悟
阿罗汉道果?佛陀解释:
「在此,诸比丘,比丘培育
以去除贪欲为终极目标、
以去除瞋恨为终极目标、
以去除愚痴为终极目标、
以不死为基础、
以不死为目的地、
以不死终极目标、
朝向涅盘、
倒向涅盘
及倾向涅盘的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28)
佛陀透过重新发现八圣道分而成为圆满觉悟的阿罗汉。然而,圆满觉悟的佛陀与阿罗汉比丘之间的阿
罗汉道果有什么差别?佛陀解释:
「诸比丘,如来、阿罗汉、圆满觉悟的佛陀如实了知地为地……水为水……火为火……风为风……生
物为生物……所见为所见……所闻为所闻……所感为所感……所识知为所识知……一性为一性……多
样化为多样化……一切为一切……
他如实了知涅盘为涅盘。
如实了知涅盘为涅盘之后,
他不想象〔自己为〕涅盘;
他不想象〔自己〕在涅盘之中;
他不想象〔自己〕在涅盘之外;
他不想象涅盘为『我的』;
他不乐于涅盘。」
以及:
「为何如此?我说,因为如来已经毫无遗漏地彻知它。」
(29)
佛陀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因此他是阿罗汉,在这一点他与其它阿罗汉没有差别。但他已经证悟佛果,
无限地了知一切行法,即使其弟子们已经证悟涅盘,也只能够了知有限的行法。
(30)
再者,佛陀解释为什么他不会想象事物,或乐于事物:
「为何如此?因为他已了知:『取乐是苦的根本』及『〔缘于〕有,便有生,已生者便有老死。』因
此,诸比丘,我说,透过完全毁灭、离欲、灭尽、舍离、遣离一切贪爱,如来已觉悟无上正等正觉。
」
(31)
经文解释,开示结束时,骄傲自大的比丘们并不欢喜。为什么呢?因为佛陀已经很清楚地说明谁人证
悟、谁人愚痴。然而,经历了更多的修行之后,那些比丘不再玩沙堡,都成了阿罗汉。
(32)
成了阿罗汉,沙堡对我们再也无用。佛陀解释:
「然而,当那些小男孩或小女孩对那些沙堡没有了贪欲、欲望、喜爱、渴望、欲念与贪爱,他们便会
手脚并用地击散它们、毁掉它们、粉碎它们、弃之不玩。」
还记得吗?午餐时,小孩子们乐于完全地粉碎他们美丽的沙堡。为什么呢?「食物已经准备好了!」
这便是它的原因。但是梵行的目标并不是食物,而是涅盘。
(33)
佛陀向啦达尊者解释:
「同样地,啦达,应当击散色、毁掉色、粉碎色、弃之不玩;为了灭尽贪爱而修行。应当击散受……
应当击散想……应当击散行……应当击散识、毁掉识、粉碎识、弃之不玩;为了灭尽贪爱而修行。啦
达,因为灭尽贪爱便是涅盘。」
(34)
大多数的选民很兴奋地跑来跑去建造沙堡。举例而言,有一次,有一群人聚在一起供养僧团,下定决
心要整夜聆听佛法 。但是不久之后,便有些人因为欲欲而离开,有些因为瞋恨而离开,有些因为我慢
而离开,有些则因为昏沉与睡眠而坐着打瞌睡,没有听到什么。现在看一看你的周围:现在有什么不
一样吗? 古代的原因也是现代的原因。
当佛陀听到这件事时,他解释:
「到达彼岸的人只有少数几个,
其它人皆在此岸徘徊。」
(35)
然而,如果依法修行八圣道分,我们便能够超越大多数人,成为从满是沙堡的此岸越渡到无沙堡的彼
岸的精英份子之一。
「然而,依照善说之法修行的人,
将会越渡极难越渡的死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