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循所邀讲的题目四圣谛,今天的开示是有关第二圣谛──苦集圣谛──的三堂开示的第二堂。
(2)
上一回我们探讨菩萨如何透过发问追寻为何有生、老与死。菩萨发问的程序是佛陀所说的缘起。佛陀
解释它为: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缘起的法则就是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依靠种种因而生起。另一种解释法是世间的事物不会无因地生起;
在世间若有一物生起,就必定有个因:无因即无果 。再者,没有任何事物只依靠单独一个因而生起,
也没有任何事物单独地生起:永远都是许多因产生许多果 ,虽然佛陀在分析时逐一地讨论种种因果。
(3)
且让我们举出一个日常的例子:一杯咖啡。
我们可以问:「因何有杯咖啡?」「必须有什么才有杯咖啡?」 答案是:「有咖啡粉才有杯
咖啡:没有咖啡粉就没有咖啡。」但是我们并不能喝咖啡粉,是不是?因此下一个问题是:「咖啡粉
因何变成我们所喝的深褐色液体?」 透过滚水,咖啡粉变成我们所喝的深褐色液体:没
有滚水就没有我们所喝的深褐色液体。「因何有滚水?]透过水与热能而有滚水(例如自来水与煤气炉
的火):没有水或热能就没有滚水。但我们并不能在火里煮水,是不是?我们需要一个盛水的水壶:
透过水、热能与水壶而有滚水:没有水或热能或水壶就没有滚水。有咖啡粉与滚水便会有咖啡吗?不
,我们必须泡咖啡。要泡咖啡就需要一个杯子:透过滚水、咖啡粉与杯子才会有杯咖啡:没有滚水或
咖啡粉或杯子就没有咖啡。只要缺少其中一个就没有咖啡。但这就是一切吗?因何有杯子?因何有水
壶?因何有自来水?因何有咖啡粉?有咖啡豆与咖啡研磨机才会有咖啡粉:没有咖啡豆或咖啡研磨机
就没有咖啡粉。而且有咖啡树才会有咖啡豆:没有咖啡树就没有咖啡豆。而且有咖啡豆、水、土地与
阳光才会有咖啡树:没有咖啡豆、水、土地或阳光就没有咖啡树。而且必须有另一棵咖啡树才会有咖
啡豆,等等。
但这只是它的物质方面。因为若要使这一切发生,就必须有个心想要种及保养咖啡树、采咖啡豆、晒
咖啡豆、炒咖啡豆、研磨咖啡豆、包装咖啡豆等等,也必须有个心想要把咖啡粉与滚水倒进杯子里。
没有想要做这一切的心就没有咖啡。我们又为什么要做这些?那就是因为咖啡的味道:我们贪爱咖啡
的味道。因为贪爱才会把滚水、咖啡粉与杯子集合在一起。如果我们从这一杯咖啡回顾至咖啡树,就
可见到人们因为贪爱而造业:没有贪爱就没有业。我们可以从一切层面持续不断地探讨,不断地发现
产生种种果的种种因,而那些果又成为新的果的新因等等:世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4)
佛陀解释:
「诸比丘,未来将会有个时候,大海蒸发到干掉、不复存在。……诸比丘,未来将会有个时候,大地
烧毁消失、不复存在。然而,我说,(被无明蒙蔽及被渴爱束缚)在生死轮回中来去的众生的痛苦是
没有止尽的。」
我们因为种种因而在生死轮回中来去。痛苦因为种种因而生起。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是毫无原因地发生
。然而(除了作为譬喻),讨论因何有咖啡是无益的:这并不是佛法。缘起是佛法;佛法就是四圣谛
。
(5)
佛陀解释第一个圣谛:
「这是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就是苦。」
以缘起的语言来说:
「有生就有苦」或「有五取蕴就有苦」或「没有生、没有五取蕴就没有苦」。
(6)
第二个圣谛:
「这是苦集圣谛:它是造成投生的贪爱……」
换句话说:
「有贪爱就有苦」或「有生(五取蕴)就有苦」或「没有贪爱、没有生、没有五取蕴就没有苦」。
(7)
第三个圣谛:
「这是苦灭圣谛:即是此贪爱的息灭无余、舍弃、遣离、解脱、无着。」
换句话说:
「贪爱灭尽,生(五取蕴)就灭尽,苦也灭尽」或「贪爱不灭尽、生不灭尽、五取蕴不灭尽,苦就不
能灭尽」。
(8)
第四个圣谛:
「这是导致苦灭的道圣谛:那就是八圣道分……」
换句话说:
「透过培育八圣道分就会灭尽贪爱、灭尽生、灭尽五取蕴、灭尽苦」或「不培育八圣道分就不能灭尽
贪爱、不能灭尽生、不能灭尽五取蕴、不能灭尽苦」。
(9)
因此,了知四圣谛就是了知缘起,也就是了知佛法。佛陀解释:
「见缘起者见法;见法者见缘起。」
换句话说:不见缘起即不见法。
(10)
真正地了知缘起就是证悟涅盘,虽然涅盘本身是无因的:涅盘是唯一超越世间之法。然而了知涅盘的
心拥有许许多多的因。
(11)
且让我们再看一看菩萨的问答。上一回,我们讨论菩萨所了悟的四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是:
(1)「生缘老死。」老死是一生的终结。
但要有一生的终结,就必须先开始有个生命:一生的开始就是生。没有生就没有生命;没有生命就没
有老死。
(12)
接着,菩萨了悟:
(2)「有缘生。」
(3)「取缘有。」
(4)「爱缘取。」
圣典 解释这三项(有、取、爱)导致生。我们过去世的有、取、爱产生我们这一生;这一生则将会终
于老死。我们今生的有、取、爱将会产生未来世的生、老、死:这一世又一世地不断发生。没有有或
取或爱,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
(13)
菩萨的第五个问题是:「因何有爱?是什么产生爱?」
他接着了悟:「因受而有爱;受是爱的原因。」
换句话说:没有受就没有爱。
(14)
佛陀解释 :「诸比丘,有这三种受。是哪三种?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
(不苦不乐受也称为舍受。)
受就是感受到撞击根门的目标:感受到撞击眼睛的色尘、撞击耳朵的声尘、撞击鼻子的香尘、撞击舌
头的味尘、撞击身体的触尘、撞击心的法尘 。六根门都能产生三种受,所以一共有十八种受。
(15)
这也是非常直接的。色尘撞击眼睛而产生了受。举例而言,黎明与黄昏柔和的色彩撞击眼睛而产生了
乐受。(我们认为黎明与黄昏很浪漫,摄影师时常在这种时候拍照。)树木与草的自然颜色撞击眼睛
时也是如此。(人们喜欢在他们称为「大自然」的环境里散步;「大自然」的照片也很流行。)然而
,当中午烈日的强光撞击眼睛则产生苦受。(我们戴太阳眼镜,摄影师永远都不会在中午拍浪漫的照
片。)电视机的强光撞击眼睛时(看电视太久会头痛。),或色彩鲜艳的服饰撞击眼睛时也是如此。
(我们认为它们不端庄。)为什么会如此?
(16)
菩萨的第六个问题是 :「因何有受?是什么产生受?」
他接着了悟:「因触而有受;触是受的原因。」
换句话说:没有触就没有受。
(17)
佛陀解释:
1. 缘于眼与色尘,眼识生起:这三者之集合是触;
2. 缘于耳与声尘,耳识生起:这三者之集合是触;
3. 缘于鼻与香尘,鼻识生起:这三者之集合是触;
4. 缘于舌与味尘,舌识生起:这三者之集合是触;
5. 缘于身与触尘,身识生起:这三者之集合是触;
6. 缘于意与法尘,意识生起:这三者之集合是触。
正如之前所讨论的,受只是感受撞击根门的目标而无他。透过五个色法根门即可了知它们各自的境色
目标,而了知的过程本身是生起各自的心识。反之,透过非色法的根门(意根门)则可了知那五种境
色目标及其它一切目标(法):想象、思想、意见、记忆、情绪、意愿等等,甚至(出世间的)涅盘
,因为涅盘可以被心了知。
(18)
因此,佛陀解释 :「有六种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与意触。」
这也是非常直接的。在咖啡粉、滚水与杯子这三项集合时,就有了一杯咖啡。同样地,在眼、色尘与
眼识集合时,就有眼触。菩萨已经了解受产生爱,以及触产生受。接着菩萨要知道产生触的这三项因
素各自的原因。
(19)
因此,他的第七个问题是:「因何有触?是什么产生触?」
他接着了知:「因六处而有触;六处产生触。」
换句话说:没有六处就没有触。
(20)
佛陀解释六处 :「诸比丘,什么是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意处。」
(21)
事实上,六处每一项都有一对:六内处及与它们相应对的六外处。佛陀解释六内处 :「它们是眼处、
耳处、鼻处、舌处、身处与意处。」
佛陀也解释相应对的六外处:「它们是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与法处。」
因此,每一对内外处组成产生触的三个因素的其中两个。
这也是非常直接的。每一个内处有一个相应对的外处:
1. 眼处与色处。
2. 耳处与声处。
3. 鼻处与香处。
4. 舌处与味处。
5. 身处与触处。
6. 意处与法处──五所缘及其它一切所缘。
(22)
首五种(色)处接受五种境色;第六处则缘取这五种境色及其它一切所缘。怎样呢?菩萨的第八个问
题是:「因何有六处?是什么产生六处?」
他接着了知:「因名色而有六处;名色产生六处。」
换句话说:没有名色就没有六处。
(23)
佛陀解释名色 :「诸比丘,什么是名色?受、想、思、触与作意是名。四大元素 与四大元素所造之
色是色。」
(24)
佛陀解释四大元素 :「诸比丘,有四界。是哪四种?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
(25)
佛陀接着分析它们:
「诸比丘,什么是地界?地界可以是内在或外在。什么是内在的地界?任何内在的、属于自己的、坚
固的、坚固化的及被执取的,那就是:
1. 头发 11. 心脏
2. 身毛 12. 肝
3. 指甲 13. 膜
4. 牙齿 14. 脾
5. 皮肤 15. 肺
6. 肉 16. 肠
7. 腱 17. 肠间膜
8. 骨 18. 胃中物
9. 骨髓 19. 粪 ……
10.肾
(26)
因此,我们明白地界是指物质的坚硬性(硬或软);物质就是我们与别人的身体,以及其它物质:衣
服、香蕉、冰淇淋、椅子、道路等的软或硬。地界是其它一切界的基础,也是唯物论与贪欲的基础。
现代人对身体及物质财产的崇拜是以地界为基础。举化妆品、理发与时装为例,这些都是以身体的可
见地界为目标。唯物论者也喜欢东西大又多。对于唯物论者,大皮鞋、摩天大楼、大房车及许多物质
财产是壮观且重要的。然而,不可见的地界却不受到珍惜:许多人见到身体内部就会感到作呕,而且
在见到我们时常带着走、有时放在厕所里的地界时就会感到生气。
(27)
〔佛陀接着说:〕
诸比丘,什么是水界?……任何内在的、属于自己的水,水水且被执取的,那就是:
1. 胆汁
2. 痰
3. 脓
4. 血
5. 汗
6. 脂肪
7. 泪
8. 脂膏
9. 唾
10.涕
11.关节滑液
12.尿 ……
水界确保东西顺利地进行,没有水我们就会死亡。但是我们时常对自己身体的液体感到羞耻:我们时
常透过吐掉它们、以纸巾擦掉它们等等来去除它们。尿失禁的人时常因为如此想而痛苦:「我裤子上
湿的那一片是我!」我们也埋怨外在的水界,例如雨(除非我们是农夫),虽然我们喜欢看河及喜欢
游泳:在水里我们感到很自在。
(28)
〔佛陀接着说:〕
诸比丘,什么是火界?……任何内在的、属于自己的火,炽热且被执取的,那就是:透过它所食、所
饮、所吃与所尝的完全被消化……
火界就是温度:热与冷。太阳的热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没有热能色法就不能再生),但当它太热时
,我们渴望冰凉的饮品或风扇等等。热的食物比较容易消化,但是我们也会因为味道而执着热的食物
。饭菜必须是热的:如果只是微温,我们就会感到不快,而把它加热。反之,可口可乐则必须是冷的
。
(29)
〔佛陀接着说:〕
诸比丘,什么是风界?……任何内在的、属于自己的风,吹动且被执取的,那就是:上升风、下降风
、腹内风、肠内风、于肢体内循环之风、入息与出息……
风界是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移动身体的风界就像吹动树叶的风。人们极度推崇身体的速度:小孩子
们喜欢四处跑;运动员则沉醉其中;跑车的价钱通常都比大房车来得高。我们的身体里一直都有风,
例如消化产生的风。在某些社会里,人们很执着风界,他们及所有的人都对从口及下方出来的气感到
非常尴尬。
(30)
四大元素存在于一切东西:举例而言,只要冰淇淋的火界是冷,地界就是最为显著;即使如此,冰淇
淋是湿的,而且我们能够见到冰淇淋里的气泡。
除了这四大元素,佛陀说也有四大元素所造的色法,例如颜色、声音、气味、味道、性根与空界。举
例而言,声音是一个地界与另一个地界相撞而产生的:如果你以手掌的地界撞击地面的地界,就会产
生声音。同样地,从我们口中出来的声音会根据我们如何以舌头、牙齿与嘴唇或喉咙的地界阻碍空气
的地界而变异。性根则是某人的身体、声音与动作等等透过它而让我们知道:「这是男的」或「这是
女的」。
(31)
物体是由许多微小粒子组成。透过正确的禅修,我们能够见到它们;再进一步修禅之下,我们能够透
视它们而知见究竟色法。由于所谓的现代科学完全依赖科技及色法的根门(眼根门等等,而不是心眼
),所以无法见到微小粒子,也无法透视它们以知见究竟色法。然而,透过正确的禅修,我们能够见
到究竟色法,知见色法只是四界及一些所造色而无他。这些有关色法的基本常识是一切古代科学所熟
知的,然而所谓的现代科学则对它一无所知,这是因为盲目与邪见(身见)的缘故。因此,现代科学
(包括医学)认为四界是古代的天真信仰,而本身则从误信物质(乃至整个世界)是由非常多可分开
的个别成分组成这一个方向去发展。再次,这是唯物论舍质取量的见解。
(32)
解释了色法即已解释了(眼、耳、鼻、舌、身)五种色处。第六处呢?那是名法。佛陀说它为:
1. 受(这在之前已经讨论过了:乐受、苦受与舍受);
2. 想(先识知颜色 ,再识知目标:只因为我们拥有世间的知识而知道有如此这样的形象的东西
称为香蕉);
3. 思(业:受到贪、瞋或痴,或无贪、无瞋或无痴的驱使);
4. 触(刚讨论过:例如眼(内处)、色尘(外处)与眼识的集合);
5. 作意(心透过此心所注意色尘、声尘、香尘等)。
(33)
但名色又如何生起?这是菩萨的第九个问题:「因何有名色?是什么产生名色?」
他接着了知:「识缘生名色。」
换句话说:没有识就没有名色。
(34)
事实上,这是非常直接的。如果没有识,我们称之为身体的物质就只是一具尸体:尸体没有根门,它
只是没有生命的肉罢了。眼、耳、鼻、舌、身与意不能无识地了知目标,受、想、思、触与作意也不
能无识地了知目标。
(35)
佛陀解释识 :「有六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与意识。」
这也是非常直接的。举例而言,之前佛陀解释 :「缘于眼与色尘,眼识生起:这三者之集合是触。」
那就是说,缘于内处(眼、耳、鼻、舌、身、意)与外处(色、声、香、味、触、法),而生起了相
符的识(各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识并不只是识:它是识知某个东西。识不
能不取目标地生起。
(36)
坐在这里时,我们听到声音,看见景象,感觉到身体在地上等等,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有同一个识在
看、听、嗅、尝、感觉身体,以及思考、记忆与想象等等。佛陀解释这是因为我们回顾过去与看向未
来,认为是同一个「我」。佛陀说我们可能会接着想:
「是我的自我在说话,以及在此处及他处感受与体验善业与恶业的果报;但是我的自我是常的、常存
的、永恒的、不会遭受变易的,它会永恒地存在。」
之前我们已经讨论了这种见解:这是我论取,也称为身见。它因「有爱」而生,显现为常见,是一种
忆测的见解。
(37)
这种忆测的见解产生了认为灵魂或识从一生转世到另一生的见解:转世的见解。但是佛陀并不教导转
世,因为诸佛从不忆测:他们知见。佛陀所见的(也是我们可以透过禅修证实的)是我们的生死轮回
只是及将只是一个心识接着一个心识的生灭:其中并没有自我,没有灵魂,没有实体等等。
(38)
有一次,有一位名叫沙帝(一位渔夫的儿子)的比丘想,必须有个心识从一生去到下一生才可能有投
生。佛陀叫他自己解释。
沙帝说:「据我所了解的世尊教法,是同一个心识在轮回,而不是别的心识。」
佛陀问:「那是什么心识,沙帝?」
沙帝答:「尊者,是那个在说话,以及在此处及他处感受与体验善业与恶业的果报的心识。」
佛陀问:「诸比丘,你们认为怎样?此沙帝比丘是否在此法此律之中点燃了一丁点的慧火?」
(39)
接着佛陀解释:「……在许多开示里,我已经注明识依靠因缘而生起,因为无因就没有识能够生起…
…识因其所依靠生起的某种特别因缘而获其名。」
接着佛陀给予一个譬喻:「……当火依靠木桐而燃烧时,它称为木桐火;当火依靠柴捆而燃烧时,它
称为柴捆火;当火依靠草而燃烧时,它称为草火;当火依靠牛粪而燃烧时,它称为牛粪火;当火依靠
谷糠而燃烧时,它称为谷糠火;当火依靠垃圾而燃烧时,它称为垃圾火。」
这就是说:不再有木桐时,就不再有木桐火;不再有柴捆时,就不再有柴捆火等等。
〔接着佛陀说:〕
「同样地……
当识依靠眼与色尘而生起时,它称为眼识;
当识依靠耳与声尘而生起时,它称为耳识;
当识依靠鼻与香尘而生起时,它称为鼻识;
当识依靠舌与味尘而生起时,它称为舌识;
当识依靠身与触尘而生起时,它称为身识;
当识依靠意与法尘而生起时,它称为意识。」
这是非常直接的。如果我们注意天空的颜色,我们见到它们;我们不会听到天空的颜色,是不是?我
们不会看见歌,不会触觉到咖啡的味道,是不是?当天空的颜色(外处)撞击眼睛(内处),而我们
注意它,眼识就会生起;当歌声(外处)撞击耳朵(内处),而我们注意它,耳识就会生起;当咖啡
的味道(外处)撞击舌头(内处),而我们注意它,舌识就会生起。当我们不再注意该目标,就不会
再有识依靠该目标而生起。
(40)
一个心识生灭,接着一个新的心识生灭,接着另一个心识生灭。每一个心识都是因为一个外处撞击与
其相对应的内处而生起。这只是日以继夜地一个接一个。在一秒钟里,就有上万忆个心识一个接一个
地生起。
(41)
你是否曾经见过猴子在树上来去?牠捉住一枝又一枝的树枝。同样地,一个心识透过捉取色尘而生起
,然后放开;另一个心识捉取法尘而生起,然后放开;再一个心识捉取声尘而生起等等。佛陀解释:
「正如猴子捉住一枝树枝、放开再捉住另一枝树枝、再放开且再捉住另一枝树枝地在森林中来去,同
样地,称为『心』、『意』与『识』 之法日夜地生灭。」
(42)
各位先生、女士:这就是我们的世界。除此之外,我们的世界再无他物。佛陀解释:
「诸比丘,什么是世界的起源?
缘于眼〔内处〕与色尘〔外处〕,眼识生起。
〔缘于耳与声尘,耳识生起……缘于意与法尘,意识生起。〕
这三者之集合是触。
缘于触,受生起;
缘于受,爱生起;
缘于爱,取生起;
缘于取,有生起;
缘于有,生生起;
缘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
诸比丘,这是世界的起源。」
六内处、六外处及它们各自的识是世界的起源,是一切苦与轮回的起源。
换句话说:
没有眼与色尘,就没有眼识,没有眼触。
没有耳与声尘,就没有耳识,没有耳触。
没有鼻与香尘,就没有鼻识,没有鼻触。
没有舌与味尘,就没有舌识,没有舌触。
没有身与触尘,就没有身识,没有身触。
没有意与法尘,就没有意识,没有意触。
没有触就没有乐受、苦受与舍受。
没有受就没有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或法爱,也没有欲爱、有爱或非有爱。
没有爱就没有欲取、见取、戒禁取或我论取。
没有取就没有欲有、色有或无色有。
没有有就没有生。
没有生就没有老死、愁、悲、苦、忧、恼。
简而言之:没有世界。
(43)
然而因何有识?这是菩萨的第十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堂讨论它。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