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0, 2008

三十七菩提分手册 1

三十七菩提分手册
列迪长老著

目 录

英编序
英译序
序论

第一章:三十七菩提分
第二章:四念处
第三章:四正勤
第四章:四种成就之基因
第五章:五根
第六章:五力
第七章:七觉支
第八章:八道支
第九章:如何修习三十七菩提分
第十章:佛法之遗产
英 编 序

在这一册里,我们将为读者带来已故的著名学者比丘──列迪长老──的另一本着作。关于他的生平,在《法轮集》的《观禅手册》里已经提及。《观禅手册》亦是列迪长老的著作之一。

我们相信《法轮集》有幸出版的这本着作是最有帮助的佛法讲解之一。它不单只是对佛法的许多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同时亦给予强而有力的理由,激励人们认真地朝向目标奋斗。因此,我们把这本着作介绍给读者们,希望他们能够详细与重复地研究及省思此书的内容。

这本着作是摘自《法光》(仰光)文刊重订出版,不幸的是《法光》已经停刊了。我们感激出版者──缅甸佛教理事会.仰光──允许我们再出版这本着作。
有许多原版译本里应用的巴利文名相,在这一版里我们以英文同义词加以补充或更换,以便读者得以更顺畅地阅读此书。我们也把最后一章加以浓缩。除此之外并无多少更改。

原版把一词译为「觉支」。这一词与传统译文「觉支」(见第七章)太相近了,因此我们把原版著作的书名及书内应用到有关的名相更易为「菩提分」,这一词亦是 的含义,即如第一章里所述。我们采用这在含义方面有微细差异的名相,是基于这本着作事实上并不是讨论有关已获得圆满的觉支,而是必须认真地培育以朝向目标 的管道,即是组成三十七菩提分的七组素质与修行。

我们在这一版里附加了详尽的目录如索引,以便容易运用此书。


也那波尼卡大长老

法轮集编辑

斯里兰卡.肯地
1971年3月31日
英 译 序

列迪长老的著作在缅甸举国闻名,因为它们是以一般缅甸人容易理解的文字来表达与清楚地阐释佛法。虽然如此,列迪长老的著作并非纯粹为初学者而写,有许多的佛学名相仍然需要读者先有佛学与修行的基础才容易明白。

列迪长老的讲解中含有许多他习以为普通缅甸文的巴利文名相。许多名相已和缅甸文掺在一起应用,有些是保留巴利原文,有些则根据缅甸文发音稍微调整。缅甸人 不曾尝试去翻译这些名相,而乐于把它们吸收在缅甸文的一般用法里。对于本书内文里的许多名相,我没有尝试把它们翻译成英文。我保留这些名相的巴利原文,而 在这些情形里,我都附加简短的注释,以便能更顺畅地阅读。

虽然这并不是逐字的翻译方式,但是亦已细心地尝试使它尽可能接近逐字翻译的方式。其中亦考虑到英文和缅甸文造句方式的差异,表达方式的差异,以及列迪长老有时会用很冗长的句子。

许多小标题在原文里是没有的,译者附加了它们,以便读者易于阅读。
列迪长老是一位多产作家。他的著作超过百部。每部著作都是受到众多弟子当中的一位或多位的特别邀请而写,有些是回答某些问题,有些则如同这本着作,是为了讲解佛法中某些要点或层面而著作。

塞尔顿
一三五.大学道.仰光

序 论

依照频妈那米奥(、毛波米亚和毛拉在1904年6月的邀请,我应简明地讲解三十七菩提分的含义与本意。

四种证悟道的潜能

《人施设论》)与《增支部.四集》中提及遇到佛法的众生可分为四种,即:

一、 敏知者(亦作「略开知者」);
二、 广演知者;
三、 所引导者;
四、 文句为最者。

在这四种人之中,「敏知者」是能够即刻了解的人,在亲自 遇到佛陀时,可以在只听了简短的开示即证悟道果。

「广演知者」并不能只是听到简短的开示就证悟道果,但是加以讲解之后,他即能够证悟道果。

「所引导者」并不能在听到简短或详尽讲解的开示后就证悟道果,而必须对所讲的开示及说明做出一番细心的研究,再以数日、月或年的时间来修行才能够证悟道果。
根据证悟道果所需的修行时间,所引导者可再分为许多种。这有视他们在过去世所累积的波罗蜜与烦恼被克服的程度。这些人包括了只需要修行七天乃至三十或六十年的人。

还有更深入的分类法,譬如某些人只需要修行七天,而若他在生命中的第一或第二个阶段 修行,他可以证得阿罗汉果;若在第三个阶段才修行,则只能证得较低的道果。
修习七天是指尽最大的努力为之。若其精进力并非属于最高层次,所需要修行的时间则根据懈怠的程度延长,而七天则可能变成七年或更久。

若今生的努力不够强到令他证悟道果,那么他即不能在这期的佛法教化里解脱世间之苦,而欲在未来的佛法教化期里解脱也需要遇到佛法才成。若没有遇到佛法是不 能获得解脱的。只有已得到授记的人肯定的预言),遇到佛法与解脱世间之苦才是肯定的事。未曾获得授记的人不能肯定能否遇到佛法或解脱世间之苦,即使已累积 足够的波罗蜜以获得上述两者。

这些论点是有关那些具备修行七天即证悟道果的潜能,但未曾获得授记的人。
相同的论点亦适用于具备修行十五天或更长的时间即可证悟道果的潜能之人。

「文句为最者」是指即使遇到佛法,且尽其最高的能力研究和修行佛法,也不能在今生证悟道果之人。他能做的只是累积善习与潜能而已。
这种人不能在今生解脱世间之苦。若他在修习止禅或观禅的当下死亡,而得以投生为人或天神,他能于还在佛法教化期里的下一生解脱世间之苦。

佛陀如此解释这四种人。

三种病人

根据上述所引据的资料,佛陀举出另一种对人的分类法,把他们譬喻为三种病人 ,即:

一、 虽然不服药或医治也会在过了一段时候不药而愈的人。
二、 无论如何服药或医治都肯定不会复原,肯定会病亡的人。
三、 若正确地服药或医治就会痊愈,若不正确地服药或医治就不能复原的人。

已获得过去佛授记的人肯定会在今生解脱世间之苦,这种人就好像第一种病人。

文句为最者就好像没有复原机会的第二种病人,没有机会在今生解脱世间之苦。无论如何,他还是有机会于仍然在这一次佛法教化期的来世,或于未来的佛法教化期 里得到解脱。盖慢(青年、变成天神的青蛙 和真实者隐士 的故事说明了人们如何于还在当今佛法教化期的下一世里解脱世间之苦。

所引导者则好像有痊愈或病亡两种可能性的第三种病人,有成功或未能在今生解脱世间之苦两种可能性。

若所引导者了解什么是对其生命有益的,而舍弃应舍弃的,寻求明师与获得正确的指导,再付出足够的精进力,他就能在今生解脱世间之苦。然而,若他沉迷于邪 见、邪行,或不能舍弃欲乐,或虽然舍弃欲乐却未能获得良师指点,或未能激起足够的精进力,或有意努力却因为年老而有心无力,或虽然年轻却多病,他就不能在 今生解脱世间之苦。阿阇世王 (意为「还未出生的敌人」)、百万富翁大富 之子、善施比丘 就是不能现生解脱世间之苦的例子。

阿阇世王不能解脱是因为他犯下了弒父重业。经中提及他将再轮回二阿僧祗(等于10140)个大劫之久,然后成为辟支佛。

大富之子在年轻时过度沉迷于欲乐,这使他年老时不能获得心轻安。莫说解脱世间之苦,他甚至连接触三宝 的机会也没有。见到他这可悲的处境,佛陀向阿难尊者说:

「阿难,若这位大富之子在生命的第一个阶段加入成为我教法里的比丘,他将会成为阿罗汉,在今生证得 般涅盘 。或者,若他在生命的第二个阶段成为比丘,他将会成为阿那含 ,死后投生到净居梵天界 ,而在其地证得般涅盘。或者,若他在生命的第三个阶段初期成为比丘,他将成为斯陀含(一来者)或须陀洹(入流者),而得以永远解除投生恶趣 之苦。」佛陀如此向阿难尊者说。因此,虽然他(大富之子)拥有足够成熟的波罗蜜可使他那一生即成为最后一生,但是他并未曾得到授记,即使有机会遇到佛法, 却因为自己的烦恼作怪而不能在当生解脱世间之苦。若他在那一生所造的恶业延长他在恶趣的时间,他将来不及从恶趣出来以遇到未来弥勒佛的教化。而过后紧接而 来的是许多无佛的大劫 ,其时将不会有佛出现在这个世界。唉!虽然大富之子拥有足够成熟的波罗蜜可令他那一生成为最后一生,可是解脱世间之苦对他来说依然太遥远了。

目前一般人的见解是,若某人的波罗蜜已经圆满,即使他不愿解脱世间之苦,他亦肯定会得到解脱。这些人并没有察觉到有「定」(即:某人已得到佛陀授记)和 「不定」(即:未曾获得佛陀授记)两种情况的存在。考虑到上述的两部经典和大富之子的故事,我们需谨记:即使「不定所引导者」拥有足够的波罗蜜,也必须足 够精进地修行才能解脱世间之苦;若精进力不足,他将不能在当今的佛法教化期里证悟道果。
除了这几种人之外,也有无数的众生跟阿罗罗和优陀罗隐士一样,拥有足够的波罗蜜以解脱世间之苦,然而却没有机会达到,因为他们投生在不可能证悟道果的八个不幸时期 的其中之一。

所引导者与文句为最者

对于所引导者与文句为最者,修行是必要条件。

在上述四种人之中,敏知者与广演知者能够只是通过听闻佛法而已即证悟须陀洹道及更高层次的智慧,就有如毘舍佉和给孤独长者 。这些人并不需要依照清净的次第来修习佛法,譬如戒清净、心清净等等。天神和梵天神解脱世间之苦的情形也是如此。

由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巴利圣典里所列下来的修行次第,譬如戒清净和心清净,是为还未证得须陀洹道的所引导者与文句为最者而设的。这些修行次第亦是为还未证 得更高层次的道果之首三种圣人而设。由于阿罗汉早已经历了这些次第,因此在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他们采用这些修行次第只是为了「现法乐住」 (在今生安住于乐)。

这次的佛法教化期已经过了首一千年拥有「具无碍解阿罗汉」(具有无碍解智的阿罗汉)的时期,所以目前只剩下所引导者与文句为最者两种人而已。

在上述的两种人之中,若所引导者诚心地修习包含四念处、四正勤等的三十七菩提分,他将能够在今生成为须陀洹。若懈怠于修行,他只能在下一世投生到天界时成 为须陀洹。若至死亦不接触四念处等三十七菩提分,他将完全错失这一次的佛法教化期。然而,若他能够遇到下一尊佛的佛法,他还是能够解脱世间之苦。

若文句为最者能够在今生诚心地修习三十七菩提分,他将能够在下一世投生到天界时获得解脱。

有圣人的正法时期依然存在

这一次佛法教化期的首五千年是属于正法时期。只要三藏圣典仍然存在这世上,正法时期就会继续存在。文句为最者必须善用遇到佛法的机会,尽量在今生累积波罗蜜的种子。他们必须累积戒、定及慧的种子。



对于累积戒定慧,戒的种子是指:关于男女在家众的五戒 、活命八戒 、布萨八戒 、十戒 ,以及关于比丘的比丘戒 。



定的种子是指修习十遍等四十种止禅业处中的任何一种,而获得遍作定(预作定),或是更进一步地激起精进以获得近行定与安止定。



慧的种子是指培育分析色、名、五蕴、六处、界、圣谛及缘起的相与本质的能力。这也包括了培育观照无常、苦、无我三相的观智。

对于道智和果智 的三类种子之中,戒和定犹如永远都装饰着这世界的饰物,即使在没有佛出现的空劫亦仍然存在。这两种种子可以在任何时候随意地获得。但是与名色、五蕴、六 处、界、圣谛及缘起有关的慧之种子则只有在遇到佛法时才能获得。在佛法教化期之外,虽然经历了无量的空劫,却依然连听到与慧有关的字眼的机会都没有。

因 此,今日有幸生于佛法住世时期的人们,若他们有意累积道果智的种子,以便在未来佛的佛法教化期里解脱世间之苦的话,他们必须特别关注非常难逢的究竟智 ,更胜于累积戒和定的种子。至少应该尝试获得观照地、水、火、风四大 如何组成身体的智慧。若他们能够观照四大,即使未能获得论藏里的其它智慧,他们亦已累积了最难获得的慧之种子。如此才能说难得遇到稀有佛法的这一生已有所 值。

智慧(明)及善行

戒和定组成善行,而慧则组成智慧(明,与无明相反)。智慧与善行即是如此组成。智慧有如人的眼睛,而善行则有如他的四肢;智慧有如鸟的眼睛,而善行则有如 牠的翅膀。具足戒和定,却没有慧的人,就有如四肢健全的人,却少了双眼。有智慧但无善行的人,就有如双眼良好,然而四肢残缺。智慧与善行两者皆具备的人, 就有如双眼良好且四肢健全的正常人。智慧与善行皆无的人,就有如双眼及四肢皆残缺,并不配称为人。

只拥有善行的后果

生于当今佛法教化期的芸芸众人中,有些具备了完善的戒与定,然而却少了智慧的种子,譬如缺少观照名色法及五蕴的智慧。由于拥有很强的善行,他们很可能可以 再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然而,由于缺少智慧的种子,即使能够亲身听到下一尊佛说法,他们仍然不能开悟,就好像佛陀时代的迦留陀夷长老 、优波难陀长老 、六群比丘 和憍萨罗王 。由于具备了过去世所累积下来的善行,譬如布施和持戒,所以他们有机会亲近至上的佛陀。但是由于在过去世没有累积智慧,因此他们一生中听到佛陀所说的许多 佛法皆犹如只说给聋子听。

只拥有智慧的后果

有些人则具备了观照名色法及五蕴等的智慧,然而却缺少善行,譬如布施、常戒(尽其一生受持的戒)和布萨戒(在布萨日受持的八戒)。若这种人有机会于下一尊 佛的时期听闻佛法,他们能够证悟,因为他们具备了智慧。但是由于缺少善行,因此他们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的机会非常渺茫,因为这次和下一次佛法教化期之 间有(很长久的)间劫。若在这期间的无数次投生只是发生在欲界里,他们必须只在善趣里轮回才有机会遇到下一尊佛。若在这期间有一次不幸地堕入四恶趣之一, 他们就丧失了遇见下一尊佛的机会,因为一旦投生到恶趣,通常接下来都会在恶趣里轮回无数次。
在今生少行布施,又不防护身语意,因而缺少善行的人,死后堕入四恶趣之一的可能性很高。若他们很幸运地投生到善趣,由于缺少过去世所造的布施等善行,无论 投生到哪里,都很可能缺少财富、面对困苦且难以维生,因此倾向于投生到恶趣。由于缺少常戒及布萨戒的善行,在与人相处时,他们易于遭受诽谤、争执、生气及 瞋恨。除此之外,他们亦多病,因此倾向于投生到恶趣。因此,他们每一生都会遭遇苦难,而累积了不善的倾向,导致缩短了他们在善趣的轮回,而堕入四恶趣。如 是,缺少善行的人遇到下一尊佛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

要点

简而言之,具体的要点是:只有具备了智慧与善行两者,我们才能在下一世解脱世间之苦。若只是具备智慧的种子,而缺少布施、持戒等善行的种子,我们就丧失遇 到下一次佛法教化期的机会。反之,若只是具备善行的种子,而缺少智慧的种子,即使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我们也不能解脱世间之苦。因此,当今的文句为最 者,不论男女,若想要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必须在这一次的佛法教化期里致力于修习布施、持戒及止禅来累积善行的种子,以及至少修习四界分别观来累积智 慧的种子。如此才能确保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而且遇到之后又能够解脱世间之苦。

十五善行及七妙法

当提到布施是善行时,它是包括在信之内。信是妙法或善人的行为之一,而妙法则包括在十五善行法之内。这十五善行法是:

一、 戒;
二、 根律仪(守护六根门);
三、 饮食适量;
四、 醒觉随勤;
五至十一、七妙法(是善德之人的七种特质);
十二至十五、初禅至第四禅。

这十五法为「具禅那者」所拥有,而「干观者」(只修行观禅的人)只能拥有十一种善行法,即除去四种禅那善行。

对于想要遇到下一次佛法教化期的人,布施、布萨戒及七妙法是很重要的。

对于想要在今生证悟道果的人,他们必须修习首十一种善行法,即:持戒、根律仪、饮食适量、醒觉随勤及七妙法。在此,持戒是指活命八常戒。根律仪是指守护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饮食适量是指食用和满足于只足够维持身体健康的食物份量。醒觉随勤是指白天不睡觉,而只用三夜之一来睡觉(三夜是指把夜晚 分为初夜、中夜及后夜三个部份),其它二夜则在修禅。

七妙法是:一、信;二、念;三、惭(对造恶感到羞耻);四、愧(对造恶感到害怕);五、多闻;六、精进;七、慧。

对于想要在今生成为须陀洹的人,他们并不一定需要修习布施。但是对于不能激起足够精进力以在当今佛法教化期里解脱世间之苦的人,且让他们特别地修习布施及布萨戒。

修行次第与等待下一尊佛之人

由于等待和依靠下一尊佛的人之工作只是累积波罗蜜而已,因此并没有严格规定他们必须要依照巴利圣典里所列下的修行次第,即:戒、定、慧。他们不应该因为戒学还未圆满而延迟修定,或因为定学还未圆满而延迟修慧。对于七清净的次第,即:

一、 戒清净;
二、 心清净;
三、 见清净;
四、 度疑清净;
五、 道非道智见清净;
六、 行道智见清净;
七、 智见清净。

他不应该因为前一个清净还未圆满而延迟修习下一个清净。由于他们属于尽量累积波罗蜜的人,他们应该想办法在自己的能力之内累积最多的戒、定、慧。

当巴利圣典提到必须在圆满戒清净之后才修心清净;在圆满心清净之后才修见清净;在圆满见清净之后才修度疑清净;在圆满度疑清净之后才观照无常、苦、无我 时,这种修行次第是为有意在今生尽快证悟道果的人而设的。由于未能激起这等精进力的人只是涉及累积波罗蜜,是属于对善行能取则取之人,我们不能说在戒清净 还未圆满之前,他们不可以修习「止禅作意心清净」(把心导向轻安的心清净)。

即使是猎人或渔夫,我们也不能说除非他们舍弃原来的职业,否则不可以修习「止观作意」(,把心导向轻安及观照)。这么说的人造成了法障(。反之,猎人和渔 夫应受到鼓励随念佛法僧的功德(圣洁的特质)。他们应受到鼓励尽力观想身不净,观想自己和众生都会死。我曾经遇到一位渔夫,由于受到这类的鼓励,而能够流 利地背诵巴利经文、《阿毗达摩概要》的《依着》(即:逐字翻译)及《发趣论》的「缘义释」,同时又保留渔夫的职业。这些成就是获取智慧的很好基础。现在, 每当我遇见我的施主(资助比丘的在家众)时,我告诉他们,根据比丘的传统教法,即使身为猎人或渔夫的人也应该时时刻刻对三宝的圣洁特质及(无常、苦、无 我)三相持有正念。对三宝的圣洁特质保持正念是善行的种子。即使猎人或渔夫都应受到鼓励修习这些「心作意」。不应该向他们说猎人和渔夫不适合修习止观作 意。反之,应该在他们遇到难题时给与帮助,让他们有更深的了解。应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尝试。在他们的处境里,即使累积波罗蜜和善的倾向亦应受到称赞。

由于对这个教化期的价值无知
而失去了获取智慧种子的机会

有些导师只注意到巴利圣典里关于七清净修行次第的直接与肯定的记载,然而却没有考虑到当今教化期的价值,认为除非先获得戒清净,否则无论如何精进地修习止禅和观禅都不会有成果。有些不了解这点的普通市民就因此被这些论点误导,而造成了法障。

由于这些人不知道当今时代的实况,将错过获取智慧种子的机会,而这又是只有遇到佛法时才能获取的。事实上,他们还未能解脱世间之苦,仍旧在生死轮回里打 滚,因为自从无法计数的轮回以来,在这期间佛法出现的次数更胜于恒河沙数,所以他们偶而也会遇到佛法,然而却未曾获取智慧的种子。

论及种子时,有些已经成熟到可长出健康与茁强的芽,而成熟的程度亦有许多种。
也有种子是还未成熟的。有些人不懂得所背诵的经文含义,或懂得其含义却不晓得正确的修行方法,因此只依照传统阅读和背诵,以及在随念佛陀的功德与观照无 常、苦、无我时计算念珠;这些人所拥有的种子是还未成熟的。若他们在来世有机会继续努力,他们的种子就有可能因持续努力而达到成熟。

修止禅直到遍作相出现和修观禅直到能够观照名色法,即使是只有一次,亦是属于扎实且成熟的种子。修止禅直到取相出现和修观禅直到获得「思惟智」 ,即使只有一次,其种子也都更成熟。修止禅直到似相出现和修观禅直到「生灭随观智」 ,即使只有一次,其种子成熟的程度又更高。若能持续精进地修行止禅和观禅,便能够获得更加成熟的种子,而带来极大的成就。

增上行(
当巴利圣典提及只有在过去的佛法教化期里拥有增上行的人才能在后来的佛法教化期里证得相关的禅那、道及果时,「增上行」一词是指「成功的种子」。今时今 日,有些人于一生中以传统的方式修行,然而这些方法却只是「模仿式」的止禅和观禅,因此他们并不属于拥有可以称为增上行的止观种子之人。

关于智慧与善行这两类种子,那些遇到佛法却没有获取智慧种子之人的确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这是因为只有在佛法教化期里才能获得有关名色法的智慧种子,而且也 必须足够理智才能获得它。因此,若当今的男女众不能深入地观照名色法的本质,也应该穷其一生致力于背诵四大,进而思考与讨论它们的含义,最后致力于获取观 照它们如何组成身体的智慧。

在此,让我们结束讨论经藏与论藏中列出的四种人及三种人的提示,归纳如下:

一、 虽然生于佛法教化期却不修习止禅和观禅,但只一味修习「模仿式」禅法虚渡光阴的人,由于没有善用于佛法教化期中生为人的稀有机会,而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二、 当今是文句为最者与所引导者的时期,若能够精进修行,他们能够获得成熟的止观种子,因而很容易地在今生,或在下一世投生于天界而佛法还住世时,或在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里,获得出世间的利益。

三、 他们可以趁自己在佛法教化期中生为人时从中获取极大的利益。

在此结束对三种及四种人的说明。

劝告与警诫

若将佛陀于四十五年之中开示的三藏浓缩,三十七菩提分即是它们的精华。换句话说,三十七菩提分组成了三藏的精华。它们可以再浓缩成七清净。七清净又可以再浓缩成戒、定、慧。这三者又各别称为增上戒教法、增上心教法及增上慧教法,亦称为三学。

论及戒时,就在家众而言,重要的是常戒。成就了常戒的人即具备了善行,若再配合智慧即能使他们证悟道果。若他们能够附加布萨戒于常戒之上,那就更好。对于 在家众,常戒是指活命八戒 。必须正确且至诚地受持此戒。若由于仍是凡夫而破了戒,他们可以重新受戒。若将来又破了戒,他们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即:重新受戒)使自己的戒清净。每次 如此清净戒行时,他们再次具备了戒。这并不难办到。每当破了常戒,都可以重新受戒。今日有很多人都具备了戒。

然而,拥有遍禅或不净观等禅法(业处)之安止定(禅那)的人则非常少;而拥有观照名色法及三相的智慧之人也非常少,因为今日是邪法(不正法)盛行的时期,容易造成法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