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0, 2008

三十七菩提分手册 2

邪法
邪法容易造成法障是指无法看透轮回险恶的见解、修行及(不正确的)约束,认为当今是不能再证悟道果的时期,倾向于等待波罗蜜成熟而延迟修行,认为现在的人都是二因者 ,认为以往的大师皆不曾真正出现过等等。

虽然没有达到最终目的,但是没有一件善业是白费的。对于没有波罗蜜的人来说,若精进地修行,善业即是制造波罗蜜的管道。若不精进地修行则错失了获取波罗蜜的机会。若波罗蜜还未成熟的人精进地修行,其波罗蜜可以变得成熟,能够在还属于这期佛法教化的下一世证悟道果。若不精进地修行即错失了使波罗蜜成熟的机会。若波罗蜜已经成熟的人精进地修行,他们能够在今生证悟道果。若不精进地修行则错失了证悟道果的机会。

若二因者精进地修行,他们能够在下一世成为三因者 。若不精进地修行,不但无法自二因阶段得到提升,反而会堕下成为无因者 。

如果有人想要出家成为比丘,而另一人却向他说:「若你能终生作为比丘才这么想吧,不然就别想了!」这即是法障。

佛陀说:「我宣布即使只有欲行善的念头亦会带来极大的利益。」(《中部.经八》)

讽刺布施的行为或劝施者莫布施可能会障碍该人行善,即:「福业障」(善业障)。若讽刺戒定慧或修戒定慧之人,则可能会造成「法障」。造成善业障之人会在来生失去权力、影向力及财富,生活悲惨可怜。造成法障之人在来生行为不健全、六根不具足,因此非常的低贱。所以,且让我们都自我警惕。

在此结束讨论如何避免上述的邪法,以及在今生精进地修行以关闭投生四恶趣之门,或如何坚定、热忱与精进地修习止观来累积善行与智慧的种子,以便在来世或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中解脱世间之苦,而使到这一生所获得的人身真正具有价值。

第一章:三十七菩提分

如今我应该简明地解释三十七菩提分 。欲培育止观之人应精勤且坚定地修习它们,而使到获得人身又遇到佛法的稀有机会真正具有价值。
三十七菩提分可分为七组,即:

一、 四念处;
二、 四正勤;
三、 四种成就之基因(四神足);
四、 五根;
五、 五力;
六、 七觉支;
七、 八道支。

它们称为菩提分是因为它们是菩提(觉悟)的一部份。菩提是指诸道智。菩提分是法,其作用是作为道智的近因、资粮及亲依止(近依止)。

第二章:四念处

念处的定义是:──「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是处。念本身即是念处。」
念处一共有四种,即:
一、 身念处;
二、 受念处;
三、 心念处;
四、 法念处。

(一)身念处是指从出入息等「身」 (组合体)的现象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正念。
(二)受念处是指从感受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正念。
(三)心念处是指从「有贪欲之心」或「无贪欲之心」等心的过程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正念。
(四)法念处是指从五盖等法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正念。

在这四者之中,若能以某一种「身」(譬如出入息)来稳固地建立起正念,这就与从一切事物中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正念同等。这是因为已经获得了随心所欲专注于任何目标之能力。

「稳固地建立起来」是指若某人想要专注于出入息一小时,他就能够在这段时间里保持内心专注于出入息。若他想要专注两小时,他就能够保持专注于出入息两小时。无论任何时候他不会由于寻不稳定而使注意力脱离了目标。

关于四念处的细节,见《念处经》 。

为何要求我们对于出入息等任何目标都能随心所欲、稳固地建立起正念?这是因为我们必须防护及控制从无始轮回以来即四处飘荡、未受训练的六识 。

我应该更详细地解释。我们的心不断地在接触六根门的六尘之间跑来跑去。譬如一个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的疯子,他甚至不知道用餐的时刻,而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他的双亲照顾他,给他食物吃,但是只吃了五六口之后,他就把盘打翻离去,因此他未能好好地吃一餐。他失去了控制心的能力,甚至到了不能吃完一餐的程度。说话时,他甚至不能控制自己的心,以完整地说完一句话,所说的话都不知所云,前言后语犹如牛头不对马嘴似的。他对这世间是毫无用处的,因为他不能实行任何任务。

若这疯子遇到一位明医医治他,他能够复原成为正常人。痊愈之后,他能够控制自己的心,而得以正常地用餐,可以吃得饱,也能够说出完整的句子。他也能够控制自己的心来做一切其它的事情,跟其它人一样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这只是一个譬喻。

在这世上,正常的人并非疯子,能够控制自己的心。但是从止禅与观禅(两者合称为「止观」)的角度来看,他们就跟没有能力控制自心的疯子一样。犹如虽想用餐却在吃了五六口之后就打翻盘离去的疯子,正常人发现到自己的注意力也在四处飘荡,因为他们也没有控制自心的能力。每当他们顶礼佛陀及随念佛陀的功德时,他们不能保持自己的心专注于这些功德,而发现到妄念纷飞,注意力时常被其它念头所转移,因此甚至未能念完「世尊的确是……」随念佛陀九项功德的经文,以「世尊的确是」开始)。

这就好像一个患上惧水症的人,口渴得嘴唇都裂了,因此很渴望找到水,但是当他看到一湖清凉的水时,又极害怕地逃走了。这也好像把充满医疗效用的食物给一个病人,他会觉得食物很苦而吃不下,结果把食物都呕吐出来。同样地,这些人觉得不能有效地随念佛陀的功德,而不能继续专注下去。

在诵念「世尊的确是……」时,每次都因为心生杂念而中断。若每次中断发生时,他们再从头来过,即使他们整天,或整月,或整年都在诵念,也无法念到经文的结尾。现在他们能够把它念完是因为即使心有杂念,他们都凭着记忆把它念完。

同样地,有些人想在布萨日去宁静的地方修习头发体毛等三十二身分禅法,或随念佛陀的功德,但最终却变成和朋友们聚在一块。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控制自心之能力,以及因为他们的想法和原意起了变动。当他们参与群体念诵《慈爱经》等经时,虽然他们尝试把心导向安住于「梵住」(无量心)之中,但是由于没有控制自心的能力,心不能专注而无固定目标地四处飘荡,最终他们只是在外表上念经而已。

这几点已足于显示有多少人在行善业时是跟疯子一模一样的。
──「心乐于恶法。」 (《法句经》偈116)

犹如水自然地从高处往下流去,众生的心若没受到控制就会很自然地朝向邪恶。这就是心的倾向。

现在我应该举出例子来比较上述没有控制自心之人和疯子。

有一条河,流水湍急。有一个不熟练于掌舵的船夫驾着船顺流而下。他的船载满了货物以供在下游的城镇作买卖。当他顺流而下时,他经过了一些只有山和森林而没有港口的河岸,因此他继续往下游而去。当夜晚来临时,他经过了一些有港口的城镇和村子,但是在黑夜之中他看不到它们,因此他继续往下游而去,并没有停下来。天亮时,他来到一些有港口的城镇与村子,但是由于他不善于掌舵,始终无法把船驰向港口,而被迫继续往下游而去,一直去到大海洋之中。

无始轮回就有如急流之河;没有控制自心之能力的众生就好像不懂得掌舵的船夫;心就有如那只船。众生在没有佛出世的空劫里经历生生死死,就好像船夫把船驰过只有山和森林而没有港口的河岸。有时候这些众生出生在有佛法的大劫里,但是由于他们是生于八个不幸时期里的其中之一,而无知于佛法之存在,这就好像船夫经过有港口的城镇和村子,但是由于时值黑夜而看不到它们。也有些时候他们在佛法教化期里投生为人,或天神,或梵天神,但是由于他们不能够控制自心及不能精进地修习四念处,而未能证悟道果,因此继续在轮回的苦海之中漂流。在无始轮回之中,已有超过恒河沙数的佛出世,而在这些佛的教化期里获得解脱世间之苦的众生都有控制自心的能力,能透过修行四念处随心所欲地保持心专注于任何目标。
这显示出不修习四念处的众生是如何在生死轮回里漂流,虽然他们在修止观时已经醒觉到自己并没有控制自心等的能力。

这也可用驯服和训练公牛耕田或拉车,及以驯服和训练大象服侍国王或打战来作譬喻。

关于公牛,在牠还小时,必须把牠放在牛栏里按时饲养。然后把一条绳子穿过牠的鼻孔,另一端绑在一枝柱子上,再训练牠对绳子的控制作出反应。然后再把轭套上牠,等牠适应轭的重量之后,才能役使牠耕田或拉货车。这样才能有效地致用于贸易及带来盈利。这是公牛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里,主人的盈利及成就有赖于采用已经受训且适应了轭的公牛来耕田或拉货车。同样地,在现今佛法教化期里的在家众及比丘众的真正利益有赖于修行止观。
在现今的佛法教化期里,修习戒清净就好像把小牛养在牛栏里。若没有把这小牛养在牛栏里,牠就会破坏他人的财物,而为主人带来麻烦。同样地,若某人缺少了戒清净,三业 就会骚动,而向恶法屈服,以及必须面对恶报。

精进地修习「身至念处」就好像把绳子穿过小牛的鼻孔和绑在柱子上,再训练牠对绳子作出反应。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把绑在柱子的小牛放在所要的地方,而不会让牠四处乱跑。同样地,当用念处之绳把心绑在「身」上,心就不会散乱,而会依照主人的意愿停留在所要的地方,如此,从无始轮回以来所养成的扰动与散乱心之习惯才得以平息。

不先修习身至念 即开始修行止观的人就好像主人把还未驯服、没有绑上鼻绳的公牛拿去耕田或拉货车。这主人会感到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其牛。由于这头公牛还很野,也没有绑上鼻绳,牠必定会跑离大路,或尝试甩掉轭以逃脱。

反之,对于一个在修行止观之前先修习身至念来平静及训练心的人,他的专注力将能保持稳定,而所修的也会成功。

关于大象的例子,首先需把野象从森林里带出来,与其它已经驯服的大象饲养在同一个场地。然后把牠系在栏里,直到牠驯服为止。驯服之后,训练牠做各种服侍国王的工作。然后,才可用牠来服侍国王及打战。

欲界就有如野象自娱的森林。佛法就有如先把野象带去住的场地。心就有如野象。教法里的信与欲就有如跟野象养在一起的已驯服之象。戒清净就有如象栏。出入息等「身」就有如在栏里的柱子,把大象系住。身至念就有如把大象系在柱子上的绳子。止观的准备工作就有如训练大象的准备工作。止观的修行就好像皇宫里的广场或战场。

其它的譬喻是易于明白的。

至此我已经以疯子、船夫、公牛与大象的例子来显示身至念的重点,即根据古代的传统,它是无始轮回之中一切佛的教法里在修戒清净之后的首项任务。

它的要义是:无论是通过出入息,或威仪作法(即在行、住、坐、卧四种姿势里都保持正念),或明觉,或界作意(把心专注于四大),或骸骨想,我们都必须精进修行,以便达到在日夜里的一切清醒时刻都能够随心所欲地把心专注于身及姿势。

若某人能随心所欲在固定的时间内保持专注力,那么他已获得了控制心之善巧,因此已自疯子的境界中解脱出来。现在,他就好像有掌舵能力的船夫,或已驯服公牛的主人,或拥有已驯服的大象之国王。

控制心之善巧有许多种及不同的层次。在佛法里,成功地修习身至念是控制心之善巧的第一个层次。

不想修习止行道,而想修习纯观行道的「干观者」 ,应该在成功培育身至念之后就直接修习观禅。

若他们不想把身至念分开来修习,而想修行包含了身至念的观禅,他们亦可能会有所成就,这是指如果他们具备应当有的智慧与精进这两个条件。与生灭随观智(即清楚观照名色法生灭所产生的观智)有关的身至念是非常宝贵的。

在诸止禅法门当中,通过修习身至念之出入息可以证得色界之四禅;通过身至念之头发、身毛等三十二身分(的颜色)来修习「颜色作意」 可以证得所有八定 ;修习身至念之「可厌作意」 可以证得初禅。若在修习以上的禅法时起观,亦可证悟道果。

即使未能圆满地修习止观,若能获得控制自心与随心所欲之专注力,佛陀说这种人也可算是已尝到不死涅盘之味。

──「得享身至念者得享不死。」

在此,不死 (涅盘)的意思是心极平静或轻安。

在初生时期,心的注意力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其本质是焦躁的。就好像以辣椒为食的昆虫并不觉得其辣;追求爱(渴爱,即十二缘起支里的爱)的众生并不觉得爱之炽热。同样地,众生亦没有察觉到不稳定的心之炽热。只有在通过身至念使心之不稳定现象消失后,他们才醒觉到不稳定的心之炽热。在体验到没有那种炽热之境后,他们对其热重来感到害怕。对于已证得初禅,或通过身至念处证得生灭随观智的人更是不必详说的了。

由此,获得更高成就的人就更难以脱离身至念。圣者以四念处为心的资粮,直到证入般涅盘为止。

若欲获得把心专注于身的某一部分(例如:出入息)一至二小时之能力,我们需要以顶级的努力修习七天,或十五天,或一个月,或两个月,或三个月,或四个月,或五个月,或六个月,或一年,或两年,或四年……;这有视精进的程度而定。

关于修习出入息念的方法,可参考我的《出入息手册》 。
关于三十二身分的修习方法,以往的导师已经有许多著作。在这法门里,头发、身毛、指甲、牙齿及皮肤称为「皮五组」。若能把心专注于这五个而不动,那么就已成就了身至念的修行。

关于四界差别(四界分别观──分析四大)、色观及名观,可参考我的《相手册》、《明道手册》、《营养手册》及《无我手册》。

在此结束对身至念的简明分析。它是属于四念处之一,亦是所引导者与文句为最者必须先建立的心之培育,以便能在佛法教化期里证悟道果。

第三章:四正勤

正勤的定义是:──「勤是强烈的精进;若恰当与正确地实行,它即是正勤。」
这是绝不含有丝毫不愿意成份之精进。它亦称为「热忱的精进」。这种勤拥有圣典中形容的四个相──「且让我只剩下皮、腱及骨,且让我体内的血干肉枯,我绝不停止精进,直到我赢获人力及人之精进能够赢取的。」(《增支部.二集》;《法轮集》155/158 p.9)

这四个相是:

一、 且让我剩下皮;
二、 且让我剩下腱;
三、 且让我剩下骨;
四、 且让我的血干肉枯。

这是含有「若这是人力能够获得的最终目标,我绝不休息、不懈怠,直到获得最终目标」之决心的精进。这有如苏那比丘 及护眼尊者 所付出的精进。

只有在尽其一生如佛陀所教这般努力精进之后还不能证得禅那、道及果,才能说失败的原因是当今时期的本质,或其人是二因者,或过去世没有累积足够的波罗蜜。

在这世间,有些人所付出的精进力远远不及佛陀所指定的程度,甚至没有尝试有效地培育身至念,以对治他们漫无目的四处飘荡之心,但是却推说不能证悟道果是因为当今是不可能开悟的时期。也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没有足够使他们证悟道果的波罗蜜。还有些人说今日的男女都是二因者。他们如此说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当今是所引导者的时期,而他们未能证悟道果是因为缺少了正勤。

若具有专精地适当注进正勤,一千人之中有三百、四百或五百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若一百人如此实行,他们之中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人可以获得至上的成就。在此「专精」是指决意尽其一生坚守努力精进,即使在努力当下死去亦在所不惜。

苏那长老所付出的精进力是在雨季安居的三个月里持续不断地保持正念,而在那期间只采用坐及走两种姿势。护眼尊者之精进力与他同等。触天长老 必须在付出同等的精进力二十五年之后才证悟道果。大吉祥长老 则需如此精进三十年。

今日极需要这一类正勤。可惜当今如此精进的人缺少教理(即:佛学)基础,而有教理基础的人却涉及比丘任务之障碍,因为他们住在市镇或村子里,需要讨论佛法、讲经及著作佛书。他们不能长期不中断地注入正勤。

有些人则习惯地说在令他们获得解脱世间之苦的波罗蜜及时机成熟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获得解脱,因此在他们还未能确定精进是否能够带来解脱时,他们不能当下即努力精进。他们并没有比较:是努力三十年比较苦?还是在未获得解脱期间堕入地狱十万年比较苦?他们并不记得努力三十年之苦根本比不上只在地狱里三小时之苦。

他们可能会说:若努力了三十年之后还是不能获得解脱,那情况还不是一样?但是若该人之波罗蜜足够成熟以获得解脱,他将凭此精进获得解脱;若还不够成熟,他将在下一世获得解脱。即使他未能在现今的佛法教化期里获得解脱,他一再重复地致力于培育心的业力(禅修惯业)亦是具有极大力量之业。以此,他能避免轮回到恶趣,而不断在善趣中轮回,直到遇到下一次的佛法教化期。对于没有注进正勤之人,即使他们的波罗蜜足够成熟至可以努力三十年就获得解脱,也将错失这个解脱的机会。他们不会因为缺少精进而有所得,有的只是损失而已。因此,且让我们都拥有慧眼,以及对此危险保持警惕。

正勤 可分为四种,即:

一、 致力于去除已生起的恶法;
二、 致力于令还未生起的恶法不生起;
三、 致力于令还未生起的善法生起;
四、 致力于增长已生起的善法。

已生及未生之恶业

每个在生死轮回里漂流的众生都拥有两种恶业,即:
一、 已生恶业;
二、 未生恶业。

已生恶业是指过去及现在的恶业。它们包括了一连串在无量的过去大劫中无数过去世里所造下的「恶思业」 。在这些恶业当中,有些已产生轮回到恶趣的果报而得以消除。有些则还在等待机会产生轮回到恶趣的果报,因此成为伴随着众生累世累劫轮回、待机成熟以导致堕入恶趣的潜在力。

对于每一个还有身见(即:我见)的众生,无论他是人,或天神,或梵天神,都有无量的过去世之债,也就是具有令他们投生到阿鼻地狱的潜在力之恶业。同样地,也有无量以往所累积下来的其它恶业可令他们投生到其它恶趣。这些称为「已生之过去业」,正在等待时机以带来轮回之果报,而生生世世都跟随着众生,直到被清除为止。

我见是这些过去已生恶业之因。只要我见还存在,在还没有产生果报之前,这些恶业还未受到清除。但是通过观照无我相的观智,人们得以去除自己的我见,从这一刻开始 ,一切已生恶业已失去了它们的潜在力,而自过去恶业之库中消失。 从这一刻开始,在未来的轮回里,包括在梦中,他将不会再投生到恶趣。

未生恶业是指未来的恶业。从这一生中的下一剎那开始,无论是他在今生或来世所造下的新恶业皆属于未生。即使只是在一生中,人们所造下的新恶业亦是无可计数的。
我见是这一切未生恶业之因。在我见消失时,一切新的未生恶业亦已消失,即使是在那一剎那,我见亦不再有丝毫存在地消失无踪。在此,「消失」是指从下一剎那开始的未来世与未来劫中,没有任何时刻会有新的恶业再产生 。尽其未来「无始轮回」里,甚至是在梦里,这些众生将不会再造下任何杀生等恶业 。

只要还有我见,即使是支配整个世界的转轮圣王也还受到地狱之火攻击,亦即仍受到已生及未生两种恶业围困。因此,事实上他只是地狱之火里的生命而已。同样地,天界之王、三十三天界的帝释天王、色与无色梵天界的梵天神都只是地狱之火里的生命而已。他们都是被地狱及恶趣之链铐住的生命。在轮回的大漩涡里,他们只是在漂流与沉沦的生命而已。

在无量的轮回里,众生必须培育想要遇到非常难得之佛法之心。由于前后皆受到已生及未生恶业之地狱烈火攻击,他们必须认真地培育想要一劳永逸地扑灭这些火之心。由此,为了自己将来的幸福,遇到佛法的众生应以熄灭已生及未生的地狱之火为他们唯一的任务。

止息已生及未生恶业的任务就只是去除自己的我见一项而已。若我见已被根除,则已生及未生两种恶业都完全被清除了。

在人、天神与梵天神当中有无数的「邦心山须陀洹」,例如毘舍佉和给孤独长者。自从我见被断除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已解脱了在轮回大漩涡中漂流与沉沦的困境。他们已经证悟了称为「有余涅盘」(五蕴还存在时所体验的涅盘)的第一阶段涅盘。虽然他们还会轮回许多世或许多劫,但是他们已不再是凡夫俗子。成为「邦心山」圣者之后,他们已属于出世间的众生。

在此结束讨论须陀洹已获得断除之已生及未生恶业。

已生及未生善业

现在我想先说明戒定慧,再说明七清净之善业如何分为已生及未生。

邪见
生死轮回非常恐怖的原因是以邪见为因的已生及未生恶行。当论及没有可供依靠的躲藏处或避风港,那也是因为恶行与邪见的缘故。

当邪见灭尽时,新旧两种恶行也都灭尽。当新旧两种恶行灭尽时,即已解除投生到恶趣的潜在力,而只可能投生到尊贵的人、天及梵天界。由于众生需要培育想要遇到佛法之心,以解脱恶趣轮回和新旧恶行,而今生他们也已果真遇到了佛法,因此他们应该致力于止息极恶的邪见。

众生的邪见有三个层次,即:

一、 违犯性(在言行中犯下恶行);
二、 困扰性(心中受到邪念困扰;心涉及烦恼);
三、 潜伏性 (潜伏的烦恼)。

这些邪见的层次亦可称为粗、中、细的邪见。

现在我想依这些层次来讨论由邪见造成的十种恶行。

属于粗层次的违犯性邪见包含了由言行造下的恶业。属于中层次的困扰性邪见包含了生于心中的邪念。属于细层次的潜伏性邪见则从无始轮回以来一直潜伏在众生的自我里,虽然它可能还未显现于身语意之中。

我们也可说火柴盒里有三种火。第一种是潜伏在整个火柴盒里的火;第二种是擦了火柴而产生的火;第三种是由火柴之火传至其它东西而燃起之火,即是这种火烧掉了垃圾堆、衣服、屋子、寺院和村子。

传至其它东西而燃起之火就好像属于粗层次的违犯性邪见,显现于言行之中。火柴之火就好像属于中层次的困扰性邪见,在心接触到法尘时显现于心中。潜伏在火柴盒里之火就好像潜伏性邪见,自从无始生死轮回以来就潜藏在众生的自我里。

只要火柴没有跟火柴盒的硝石摩擦,潜伏在火柴盒里的火就不会爆发出来,甚至把它和火药等高度易燃物放在一起也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同样地,只要潜伏性邪见没有接触到邪恶的法尘或其它恶因,它就潜伏在自我里,而不会显现出来。然而,当邪恶的法尘或其它恶因接触到六根门时,潜伏性邪见即受到干扰而显现在意根门,通过「思」的作用显现在困扰性的层次。若在当时能受到善法镇伏,它们就会从困扰性层次中消失,而回到潜伏性层次,留守于其地为潜在的自然倾向。若不受压制,它们即会继续产生「思」(或行)来显现自己。若它们(在困扰性层次里)继续受到干扰,它们就会显现在违犯性层次里,即造作恶语或恶行。

在这世间上,若人能在违犯性和困扰性层次里自我控制,而因此获得清净无染的身语意三业,他即被称为一位良善、虔诚、有道德之人。但是这种人并没有察觉到潜伏性层次之邪见。若没有消灭潜伏性层次的邪见,即使是完美地控制了违犯性及困扰性层次的邪见,这种控制力也只是短暂性的而已。若此人能够坚守善的原则,此自制力得以保持终生。但是在来世就无法肯定,因为这两个层次的邪见可能发生变动。

贪、瞋、痴都有这三个层次。

为了彻底消灭这三个层次的邪见,人们必须精进地修习戒定慧三学,必须修习七清净。

对于在家众,戒是指活命八戒,这是他们的常戒。布萨八戒及十戒是常戒之外的附加戒,若能持守它们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若办不到也没有关系。对于身穿黄色袈裟的隐士 ,戒是指活命八戒及十戒。布萨八戒亦包含在十戒之内。对于比丘,戒是指四遍清净戒。

定是指通过修习出入息念等身至念,或骸骨想而获得的遍作、近行及安止定 。
慧是指四个世间清净 和出世间的智见清净。

在三个层次邪见之中,戒可去除违犯性层次的,意即若拥有戒清净,言行就不会有任何违犯。定能去除涉及心的困扰性邪见,意即若已稳固地建立起「禅修作意」(修习作意),心中就不会有骚动。慧能去除潜伏性层次的邪见,意即若能观照自身为纯粹只是名色法的组合,只是无常、苦、无我的组合,那么误认为有人、有情、常、乐及我的潜伏性邪见就会消失。只要潜伏性邪见还存在,被戒所去除的违犯性邪见及被定所去除的困扰性邪见的止息作用只是属于暂时性的而已。

把业分为已生及未生的方法有两种,即:

一、 以这一生为起点的分法;
二、 以无始轮回为起点的分法。

现在先讲解以这一生为起点的分法。对于那些在今生未曾受过戒的人,他们没有已生戒(uppanna-sila)。对于那些在今生的某个时期曾经受持戒的人,此戒已生。关于定及慧也是如此:在今生已证得的是已生,而在今生还未证得的则是未生。
对于以无始轮回为起点的分法,戒有两种,即世间及出世间。世间戒已生,因为在过去的轮回里,没有任何一个众生不曾在某个时期受持世间戒。但是对于凡夫,出世间戒依然未生。

定也有世间及出世间两种。由于众生在过去轮回里曾经许多次证得世间定,因此世间定是「已生」。对于凡夫,出世间定是「未生」。

慧也有世间及出世间两种。四个世间清净是世间慧,对于在过去曾经遇到佛法且修习这些清净之人,世间慧已生。对于在过去轮回里不曾遇到佛法之人,世间慧依然未生。智见清净是出世间慧。对于凡夫,它还未生,因为在过去轮回里,他们未曾证得出世间慧。

现在我应该讲解四正勤。

(一)只有在遇到佛法时,才有获得完全断除已生恶业的机会。
(二)只有在遇到佛法时,才有获得确保在未来世没有未生恶业产生的机会。

即使生死轮回之旅是无边的,若未曾遇到佛法,依然毫无断除这两种恶业的机会。这是因为断除它们的工作是跟消灭潜伏性层次邪见之工作一样。消灭潜伏性邪见则是「无我禅」 的任务,而这种禅法又只在佛法教化期里才会出现。

那些已肯定会成为辟支佛的众生也必须先在遇到佛法时获取无我禅的种子。当世间没有佛法时,甚至「无我之音」也听不到。无我之音是指关于生命之无我本质的名相之音,例如:名色、蕴、处、界及缘起。整部论藏都充盈着无我之音,它的概要 (《阿毗达摩概要》)也是如此。

无我禅的修行包括了先成就戒清净,再培育身至念,当已平息且控制了疯狂、骚乱且不稳定的心之后,再精进修习止观。只有如此修习到消灭了潜伏性层次的邪见之后,一切已生及未生之邪见与恶行才会消失。

(三)精进于使未曾生起的善业生起,以及(四)精进于保持已生之善业。必须付出这类精进力,直到完全成就无我禅。

已生及未生戒

从无始轮回以来,不曾在凡夫生命里出现过的未生戒是八道支里的正语、正业及正命三支。它们是以涅盘为目标的须陀洹道 里的一部份。此戒断除了显现于言、行及邪命的恶业。从那一刻开始,这三种恶业就不会再生起 ,即使在接下来的许多世或许多劫之中,连一次也绝不会出现。

只有在成功修习了无我禅之后才能获得这种出世间戒。众生必须趁佛法教化还存在时致力于获取这未生戒。这是指从建立起戒清净开始,进而修习身至念,直到成功修完无我禅,众生都必须毫不懈怠地修习三十七菩提分。

在过去无始轮回中时常有的已生戒是指世间戒或欲界戒。当提及必须致力于获取稳定的戒时(即:坚守第四正勤),我们需要知道世间戒有两个层次,即:「稳定」(不会变易)及「不稳定」(会变易)。圣者所拥有的是稳定戒,而凡夫所拥有的是不稳定戒。

欲界世间戒在须陀洹阶段即升上「稳定」的层次。须陀洹圣者在未来世世劫劫中,直到最终证入般涅盘为止,都不会破活命八戒,即使在梦中也不会。

至于还未解脱的凡夫,他们的欲界世间戒还是属于不稳定的层次。在过去,他们曾经有无数次是具备德行的在家众、隐士或比丘,也曾经在恶趣中受过无量的苦。然而,在所有的过去世里,他们不曾解脱恶趣轮回之危难。即使是现在,在恶趣的众生还是无量的,而处于投生到恶趣之边缘的人、天神及梵天神也是无量的。

由此,对于拥有不稳定之欲界世间戒的众生,此戒只是属于暂时拥有而已,因此他们应该尝试在佛法还存在的时候,使它提升至稳定的层次。他们应该培育身至念,然后再修习三十七菩提分,直到成功修完无我禅。

已生及未生定

定与慧也有两个层次,即:稳定与不稳定。

只有在阿那含(不还者)的阶段,属于安止定(即:禅那)的八定或九定 才能成为稳定的层次。拥有「如者」 之素质(舍)的智慧只有在阿罗汉果位才成为稳定的层次。
现在应该讲解须陀洹所证得的定与慧。

根据《有明小经》 ,以涅盘为目标之须陀洹道的正精进、正念及正定即是出世间定。
出世间八道支里的定蕴(定组,即:正精进、正念及正定)通过「正断舍断」一劳永逸地断除了以邪精进、邪念及邪定为因的贪婪(即:欲据他人之物为己有之贪)与瞋恚。从它们被根除的那一刻开始,在接下来的许多世或许多劫里,这些属于「意恶行」的贪婪与瞋恚就不会再生起。这是只有在佛法教化期里、无我禅存在的时候才能获得的定。由此,现在已遇到佛法的众生应该趁未生定还未在佛法里消失的时候致力于获得它。这是指他们应以修习身至念为始,进而修习三十七菩提分,直到成功培育了无我禅。

从无始轮回以来,已生起过无数次的已生定包括了欲界定(即:近行定)、色界定及无色界定。当提及必须致力于使已生定变成稳定。我们需要知道世间定也有两个层次,即:稳定与不稳定。圣者所拥有的世间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是属于稳定的层次。在接下来世世劫劫里,直到最终证入般涅盘为止,贪婪与瞋恚之恶行永远不会再生起,即使在梦里也不会生起。

凡夫所拥有的世间定三道支是属于不稳定的层次。从无始轮回以来,众生曾经于无数世是具备定及神通的在家人、隐士或比丘。在每个世界的一个大劫之中有四个中劫,而每个中劫的时间是无量的。在其中三个中劫的时间里,众生曾经是在梵天界的梵天神。在每个大劫「住时」的中劫,恶趣也会出现。而生于这些恶趣的众生即是来自上述的梵天神,并非其它人。这些凡夫曾经是梵天神、饿鬼、地狱的众生、畜生及阿修罗。跟无始轮回比较起来,一个大劫的时间就好像只是一眨眼的时间而已。

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在佛法仍然存在的时候,使不稳定的定蕴三支变成稳定。由此我们应该在培育起身至念之后,进而修习三十七菩提分,直到成功修完无我禅。

已生及未生慧

根据《有明小经》,在须陀洹道里,以涅盘为目标的正见及正思惟(正志)是出世间慧。此慧彻底断除了潜伏性层次的邪见,同时也以正断舍断一劳永逸地根除了邪见、邪思惟、恶行及邪命,不再留下丝毫痕迹。过去所累积下来的旧恶行业也消失得荡然无存,因此获得解脱恶趣轮回。从那一刻开始,在未来的世世劫劫中,邪见及恶行不会再出现。

这种慧只有在无我禅存在的佛法教化期里才会出现。由此,现在已遇到佛法的众生应该在佛法仍住世时精进地修行,以获得未曾生起的未生慧。这是指应该在培育起身至念之后,进而修习三十七菩提分,直到成功修完无我禅。

从无始轮回以来,时常出现的智慧是自业正见(即了解众生是自己的业之主人,或自己必须对自己的业负责任)、欲界的一切智慧及天眼、天耳等神通。

当提及必须使慧成为稳定时,我们应该知道世间慧也有两个层次,即:稳定与不稳定。圣者所拥有的世间正见及正思惟是属于稳定的层次。从他们建立起稳定之慧的那一刻起,在接下来的许多世,直到证入般涅盘为止,他们一直都拥有自业正见、教法智、行道智及四圣谛智。

然而,凡夫所拥有的(正见、正思惟)这两个世间慧是属于不稳定的层次。在轮回里漂泊时,有时候他们曾经学习佛法,有时候因学问而闻名,有时候他们是大长老或大医生,而有时候他们也曾经是公鸡、蜗牛、虫、水蛭、跳蚤、臭虫等只可算是徒具生命的生物。

由此,趁着现在遇到佛法的机会,我们应该精进地修习,以使不稳定、暂时拥有之慧变成稳定之慧,而其修法则如上所述。

因此,在今生遇到佛法的在家众、隐士及比丘众,想要去除来世之恶及永远巩固自己的戒清净等法之人,应该正确地修习四念处及注入正勤,以断除潜伏性层次的我见。
若他们欲解除自己疯狂的心(如第二章所形容的疯子之心、无能力掌舵的船夫、患上惧水症之人、服药后呕吐的病人),以及巩固自己的定力,使之变成稳定,以便能够保持轻安、稳定及可随意不动地专注于任何业处(禅法),他们应该具备正勤地正确修习四念处,以断除潜伏性层次的我见。

若他们欲去除可把他们抛入无慧之黑暗,欲解除可灭绝他们对佛法僧无量圣洁特质之敬意的愚痴法,而不再留下丝毫痕迹于来世;若他们欲解除从无始轮回以来一直误导他们去向伪佛或宗教师请教与致敬的大邪法,因为身为凡夫的他们并不懂得辨识真正的佛法僧;若他们欲获得从今开始直到未来皆存在的「证得信」(稳固地建立起来的信)及「证得慧」(稳固地建立起来的慧),而由此可以毫无障碍地持续激起心中对真正的佛法僧之敬意;若他们欲转变它们至稳定的层次,那么他们必须具备正勤且正确地修习四念处,以断除潜伏性层次的我见。在此,正勤是指具备「且让我剩下皮;且让我剩下骨……」的决心之精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