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施主可依照自己的意愿与能力邀请一位或多位出家人到住家应供。首先施主须主动向出家人提出邀请,并询问及安排好适当的日期和时间并提供交通接载。由于南传出家人是不能与女众相约同行,故应当安排男众邀约且同行,或者由男司机负责载送。
2.在出家人还没有抵达之前,施主应当先把居家打扫整洁,以让出家人能在清新整洁的环境下用餐。施主也应当预先敷好出家人的座位,只要椅垫不是裝填棉花的,一般的椅子出家人都可以坐下。然而,由于传统关系,有一些泰國出家人是不坐在一般的高脚床、椅的。也有一些出家人只是以手进食或奉持「一座食」,「一座食」即在进食时只坐在原位不走动一直到食毕为此,所以在出家人的座位旁也应当摆设好能够洗手的净水、纸巾、垃圾桶以准备让出家人装食物残渣。
3.当出家人到了施主的家時,施主应当主动邀请出家人进入屋內,因为出家人不能擅自进內俗人家。当出家人进入家后,施主应当邀请出家人坐下。为了表示恭敬,施主会先长跪合掌等待出家人就坐,顶礼及邀请出家人接受供养。
4.由于路程或停留時間的关系,有些出家人会需要上厕所,施主可以邀请:「尊者/bhante(们),在停留我家期间,家里一切请随意使用,无论需要上厕所,或要用到电灯、饮水等,请不用客气!」因为主人未邀请,又沒有净人随从的情况下,出家人是不可以在未经许可之前直接使用施主的东西。
5.有出家人在居家期间,施主不应当打开电视节目与播放音乐以示尊重,因为出家人皆不得观看电视节目与收听音乐。
6.为了让施主的供养能为施主本身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果报,通常出家人会在供养之前为施主传授三归五戒或八戒,让施主以清净无暇的五戒或八戒下行布施。
7.根据南传佛教的比库戒律,除了杨枝(牙刷)与水之外,所有能够进口的东西都必须经过手授;在准备好食物后,施主必须亲自手授所有食物予出家人。假如出家人是坐在圆桌用餐,而食物有很多盘又重,施主可以一盘一盘地授食供养;如果桌子不大,食物也不是很重,施主也可以由一位或两位把整个桌子抬起而授食供养,但重量不得超过一位中等男子能抬起的重量。
8.施主必须让出家人先用餐,而且不要与出家人共桌用餐,也不得在出家人用着餐时要求请示佛法,应尽量保持肃静。
9.出家人用餐完毕后,施主应当主动为出家人洗钵或餐具,并在适当的地方为出家人敷座以便能让出家人为施主开示解惑、诵经祝福及回向功德。在用餐过后的任何时间,施主可以供养出家人非时果汁、七日药、终生药或如法必需品等等。
10.根据南传出家戒的众学法Sekhiyà dhammà,身处于低位者是不允许向身在高处又没有病的人说法,所以在听法或向出家人请示时,施主必须只坐在地上或低于出家人之处以示对法的恭敬。
居家供僧是佛陀赞叹的供僧方式,从整个供养的过程中施主们一家大小所表现的亲力亲为、出钱出力、费心构思策划、以几道拿手好菜供养、以如法获取的资具布施、以及对居家供僧是佛陀赞叹的供僧方式,从整个供养的过程中施主们一家大小所表现的亲力亲为、出钱出力、费心构思策划、以几道拿手好菜供养、以如法获取的资具布施、以及对僧众展现的虔诚、恭敬心、亲善、尊敬等等已经为自己与家人累积了无可衡量的善业,因为居家供养很容易具足了殊胜的亲自施[1]、细心施[2]、智相应施[3]、有陪施[4]、善士施[5]等。同时也制造一个善缘让亲朋戚友以及左邻右舍亲近善知识、认识佛法的机会,有缘的人因对佛法产生信心而皈依三宝,功德无量。佛陀教导在家信众除了自己要布施,也要邀请他人一起参与布施,这样不但福报好,人缘也佳。
聪明的施主也常藉此居家供僧的功德回向予已逝世的亲属、祖先神明、天神、家里的守护神以及与一切众生分享。
『一个有智慧得人应该在他所住的地方供养有自制力、有德行的梵行者,再将供奉转献予那儿的神明。
神明受到敬爱,也而敬爱他,
并且怜爱他,如母亲对亲生儿一般,
受神明怜爱的人常见吉事。』
《长部•第16经•大般涅盘经》
居家供僧对维系僧俗之间的和谐带有着深远的影响。透过居家供养,出家人与在家人有机会来个更亲切的交流与互动。僧众因此更能够了解施主的状况而给予适当的教导与安抚,而施主也将能更了解僧众的行持与职责,以籍此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与误解。House dana犹如僧信联系之桥梁,也是有智慧的施主们福慧增长的泉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亲自施即是亲手非通过他人所做的布施。巴利经典的《长部•大弊品宿经》提及亲自施比非亲自施有更大的福报。
[2] 细心施是适当与细心准备的布施。譬如布施花,在摘好花后,施主把它们做成漂亮的花束才布施,这是属于有适当与细心准备的布施。若少了细心准备,而只是把摘自树上的花原样地拿去布施,以为只是布施花就够了,这是属于不细心施。一些古代的作者把"sakkacca-dana"和"asakkacca-dana"译成缅甸文时,它们的意思变成是「有敬意的布施」和「无敬意的布施」。这时常误导现代的读者,以为它们的原本含意是布施时对受者有或没有敬意。事实上,「有敬意」在此的意思只是对布施细心的准备而已。
[3]智相应施是在布施时,对于思和布施的果报具有明觉心是为智相应施。若只是纯粹跟随别人做布施而没有明觉心,那是属于智不相应施。在此必须说明在布施时,只是对布施的因果有醒觉心已足以形成智相应施。关于这点,在此必须解释如下的训诫:「每当布施时都必须具备观智,如下:我这施者是无常的;布施之物也是无常的;受者也是无常的。无常的我布施无常的东西给无常的受者。每当布施时,你都必须如此观照。」这个训诫只是为了鼓励修习观智,不可误以为没有观智的布施即是智不相应施。
事实上,欲培育观智的人首先必须舍弃我、他、男人、女人的观念,即我和自己的假相,而只是观照他们为名色蕴。接下来必须观照与了解到这些名色蕴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的。若不能分别名色蕴,而只是以世俗的观念来省察「我是无常的;布施之物是无常的;受者是无常的。」真正的观智是不可能如此生起的。
[4]布施时有配以其他合用的物品是有陪施。例如:在布施食物为主要物品时,也同时布施其他适当的必需品与资具是为有陪施。若除了主要的食物之外再无其他陪同的物品,那么,这是无陪施,在布施其他东西时也是如此分别。佛陀有许多随从的这一特相即是过去在行菩萨道时常做有陪施的成果。
[5]善士施有五种。有五种由有戒行之人所做的布施:
一、确保食物是新鲜、清洁、有益与受到细心准备的布施。
二、布施的时充满恭敬心。
三、亲手布施(自无始轮回以来,有许多世我们是缺手缺脚的。今生有幸得以手脚具足,我们就应该掌握稀有的布施机会,亲手去做,省思我们正在善用自己的手来为未来的幸福与解脱而奋斗。)
四、细心的布施,而并非有如把剩下不要的东西丢掉一般。
五、布施时具备了业报智。
还有另外五种善士施:
一、信施:布施时对因果法则具有信心。
二、细心施:确保食物是新鲜、清洁、有益与受到细心准备的布施。
三、应时施:在适当的时刻与情形之下所做的布施。如在用餐的时刻布施食物、在卡提那时布施袈裟、在生病时布施药物。
四、摄益施:布施是为了帮助受者或向他表示善意。
五、无破损施:布施时没有破坏到他人之尊严。
这五种布施都会带来极大的财富。除此之外,信施也会带来清秀美丽的相貌;细心施则使到施者的随从与侍者都很细心及服从命令;应时施的果报则是在适当的时刻带来极大的利益,或者每当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时常出现贵人扶助;由于摄益施,施者在善报来时可以真正地享受它;由于无破损施,施者的财富不会受到五敌:水灾、火灾、国王或政府、盗贼与敌人摧毁。